1
达维多定律
达维多定律:及时淘汰,不断创新,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日本企业界知名人士曾提出过这样一个口号:“做别人不做的事情。”瑞典有位精明的商人开办了一家“填空档公司”,专门生产、销售在市场上断档脱销的商品,做独门生意。
德国有一个“怪缺商店”,经营的商品在市场上很难买到,例如大个手指头的手套,缺一只袖子的上衣,驼背者需要的睡衣等等。因为是填空档,一段时间内就不会有竞争对手。
比利时哈罗啤酒厂的销售总监林达是轰动欧洲的策划人员,由他策划的啤酒文化节曾经在欧洲多个国家盛行。当有人问林达是怎么做“哈罗”啤酒的销售时,他显得非常得意且自信。林达说,自己和哈罗啤酒的成长经历一样,从默默无闻开始到轰动半个世界。
林达刚到这个厂时是个还不满25岁的小伙子,那时候他有些发愁自己找不到对象,因为他相貌平平且贫穷。但他还是看上厂里一个很优秀的女孩,当他在情人节给她偷偷地送花时,那个女孩伤害了他,她说:“我不会看上一个普通得像你这样的男人。”
于是林达决定做些不普通的事情,但什么是不普通的事情呢?林达还没有仔细想过。
那时的哈罗啤酒厂正一年一年地减产,因为销售不景气而没有钱在电视或者报纸上做广告,这样便开始恶性循环。做销售员的林达多次建议厂长到电视台做一次演讲或者广告,都被厂长拒绝。
林达决定冒险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于是他贷款承包了厂里的销售工作,正当他为怎样去做一个最省钱的广告而发愁时,他徘徊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的于连广场。这天正是感恩节,虽然已是深夜了,广场上还有很多狂欢的人们,广场中心撒尿的男孩铜像就是因挽救城市而闻名于世的小英雄于连。当然铜像撒出的“尿”是自来水。
广场上一群调皮的孩子用自己喝空的矿泉水瓶子去接铜像里“尿”出的自来水来泼洒对方,他们的调皮启发了林达的灵感。
第二天,路过广场的人们发现于连的尿变成了色泽金黄、泡沫泛起的“哈罗”啤酒。铜像旁边的大广告牌子上写着“哈罗啤酒免费品尝”的字样。
一传十,十传百,全市老百姓都从家里拿自己的瓶子、杯子排成长队去接啤酒喝。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争相报道,林达不掏一分钱就把哈罗啤酒的广告成功地做上了电视和报纸。该年度“哈罗”啤酒的销售量跃升为去年的1.8倍。
林达成了闻名布鲁塞尔的销售专家,这就是他的经验: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
一个犹太商人用价值50万美元的股票和债券做抵押向纽约一家银行申请1美元的贷款。乍一看,似乎让人不可思议。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那位犹太商人申请1美元贷款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银行替他保存巨额的股票与债券。
按照常规,像有价证券等贵重物品应存放在银行金库的保险柜中,但是犹太商人却悖于常理通过抵押贷款的办法轻松地解决了问题,为此他省去了昂贵的保险柜租金而每年只需要付出6美分的贷款利息。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说:“一项新事业,在10个人当中,有一两个人赞成就可以开始了;有5个人赞成时,就已经迟了一步;如果有七八个人赞成,那就太晚了。”
2
谈工资之前,我会和新人探讨:“你这次跳槽,如果把薪资、个人发展、职位、行业、工作地点等要素排一下顺序,你会怎么排?”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需求确认类问题。
这个排序的过程,其实就是在确认他的价值优先级。
这是最直接的问法,但有的时候这么问还不够,因为对方未必能回答上来,或者回答得不那么真实,这时候“假设性问题”就派上了用场。
如果你的工资只有我们提出的那么多,但是,我们可以给你价值这么多的期权,你是否接受?
甚至我可以假设出两个不同的薪酬方案,一个工资低、有期权,一个工资高、没期权,问对方更愿意选择哪一个,对方的选择,基本上能够真实透露他的价值偏好。
当对方在说自己需求和想法的时候,你一定不要急着评论,而是鼓励他多说一些。这不但可以帮助你们缓和紧张的谈判气氛,而且能够让你掌握更多的信息。
条件谈判的难点,是寻找“可替代方案”。可替代方案就是说,当对方提出你不愿接受的条件时,你找到一个新的方案去替换掉对方的条件。
或者说用你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A条件,去换对于对方来说,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B条件。
你只需要记住一点,即便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你依然可以争取比目前的方案更好的方案。
条件谈判的让步,有三个原则
首先,让步的重点在次要目标上。牺牲一些次要目标,是为了保护主要目标的达成。
有的时候,一些谈判高手,会故意在一些对自己低成本的小事上主动让步,显示出高姿态,然后在对于自己高收益的条件上,要求对方让步。
第二,不要轻易让步,你要学会做一个“不情愿的让步者”。
比如,“我要打个电话和领导商量一下”,或者,“我做不了主,等我老婆决定了明天告诉你”
第三,如果实在要让,也尽量让双方一起让。我管这个叫“条件换条件”。
2
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可以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的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扩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内容往往是循序渐进,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毕竟这个世界愿意主动给自己找罪受的人总是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