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住的杜宾犬》将谁,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在《鲸鱼丈夫》中,我们只看到了谁和什么这两个问题,但是却没有为什么。
太多重要的问题在《鲸鱼丈夫》中没有答案。
但是在这里它似乎不能满足我们对一个故事的期望。
这些期望就是情节的内容。
故事与情节。
小说家em福斯特经常思考写作的问题,他的《小说面面观》这本书中他试图解释故事与情节的不同,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两件事,一个简单的叙述,这是故事。
但是如果你把第1个活动,国王的死亡和第2个活动王后的死亡关联起来,让一个行动成为另外一个行动的结果,我们就构建了一个情节,国王死了然后王后死于悲伤。
再加点悬念,王后死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后来才发现是因为国王去世她伤心过度。
所以故事是事件的罗列,听众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情节不只是事件的罗列,听众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故事是一系列像绳珠一样的事件,这件事发生了,然后那件事发生了,然后。
情节是一系列不断构建统一行动和行为模式的因果关系,情节让读者不停的问为什么。
故事只需要有好奇心,想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就行。
情节需要能记住已经发生的事,这样才能推理出事件与人物的关系,才能设法预测结果。
《两位英国绅士》和《鲸鱼丈夫》的不同之处在于《两位英国绅士》是一个近似于情节的故事,他只需要一个结尾,让故事变得完整。
爸爸亚里士多德。
我们的生活只是故事,并非情节。生活通常是由一系列松散的事件巧合和偶然组合在一起,现实生活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很少能够得到毛姆喜欢要的那种让人无法质疑的结果。
在小说中我们喜欢秩序胜过无序,喜欢逻辑胜过紊乱,最重要的是我们喜欢目标一致,这样才造就了故事的完整。
《两位英国绅士》没能满足我们的期望,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没有到那个程度,换句话说,这个故事看起来不完整,还只是缺少结果的片段。
亚里士多德他提出统一的行动这个概念是情节的核心,他也谈到了因和果,这件事发生,是因为那件事发生了等等。
统一行动构成了一个完整故事,有开头、中间和结尾。
开头通常称为设置,是对情形的第一反应,这个反应以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
故事的开头应对你的人物角色及其需求作出界定,亚里士多德说,主人公要么需要快乐,要么需要痛苦,当你问自己我要写的人物要什么时,你便踏上了情节之旅,这个需求被称为意图,在我们探讨过的那几个故事中,《噎住的杜宾犬》里那个女人想要救他的狗,《鲸鱼丈夫》里的渔夫想救回他的妻子。《两位英国绅士》中的杰弗里想得到那封信,对某样东西的需求就产生了动机,一个人物为什么会这么做?
在中间部分。
一旦你确定了主人公的意图,故事就进入了第二阶段,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情节的上升,主人公遵循自己的目标,那个女人带着他的狗去看兽医,这些行动直接源于意图。
行动无疑是源自开头部分的事件,起因,现在是结果。
但是主人公现在遭遇的问题让他无法成功实现自己的意图,亚里士多德称这些阻碍为逆转,逆转导致紧张和冲突,因为他们改变了主人公实践目标的必经之路。
渔夫和鲨鱼没有遇到抵抗就实现了,他们的意图没任何阻碍,没有冲突,也没有紧张。
在逆转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称之为认识的东西,也就是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因为逆转也发生了变化的时候。
逆转是一个事件,但认识是主人公因为那个事件而产生的情感上不可逆的变化。
注意逆转和认识都是源自所讲述的故事,而不是完全出乎意外。
在古代这被称为机械降神,在古代剧作中剧作家就是靠神仙出马来解决情节问题的。
任何太方便或是太偶然的情节,有时候被称为白痴情节,都会让我们厌烦。马克吐温说的"最好故事的人物应在可能性范围内行动,让奇迹一边去吧。"
在电影剧本中,好莱坞的剧情结构往往是程式化的,通常主人公会经历两次大的逆转,有时候称作情节点。
在结尾部分。
最后阶段就是结尾,包括高潮、情节下降,以及结局。结尾是前面两个阶段发生了所有事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至此所发生的一切事件都导致最终的结局,一切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我们知道了那个被咬掉手指的盗贼,我们知道了那封信的内容一切。谁干什么,以及在哪里都有了解释,而且一切都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