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三位老师不同的方法论,看看有没有可以和自己结合的。
一、 系统学习建立知识框架
伟伟老师说,系统学习建立知识框架,就是我们高中学习,利用错题本的这个方法,他就是建立自己一个错题库(知识框架)。
01 系统性学习关键点。建立系统建构,接着对比思考,然后整合还原。
02.确定这个学习目标。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很重要?学习结束要达到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什么目输出物是什么?
03.完成目标需要准备的资料。就比如哪些课程。哪些书需要学习。
04.计划制定。快速了解框架,确定精读书目和课程。
05.精学和精读。
学习:认真读序言和核心内容;按照这个目录和课程框架,做思维导图。
阅读:按章节阅读,第1章讲了什么,老师怎么论述这个问题,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对比学习:考虑完备性,不同的老师的思考逻辑;了解差异性,对于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产生什么样的意见分歧,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这个论证逻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
06.刻意练习。把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回头再去找课程和书籍来复习。
07确定目标完成情况。确立因为这思维框架是否成立,输出物是否完成?
二、即时反馈,周期习惯,构建学习型管理模式
穆穆老师说,就是不断的增值及时反馈,形成周期性的习惯,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型管理模式。
01.就是不断增值你的即时反馈。
学习社群:志愿是第1个门槛,线上反馈有共识,线下社交有温度。
因为我们人是群体性的,社交本来就是人性的本能需求。
先满足本能需求,再拔高文明的追求。
02.形成周期性的习惯。
从小事做起,并坚持坚定知识输出习惯,与及时反馈相结合,构建周期性的习惯。
知识输出是见证学习成长的进度。
03.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型复利模型。
基于需求选课程(是解决问题,还是带来了乐群),靠谱的授课平台和靠谱的IP的推荐,、
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坚持再坚持
学以致用,是学习过程最好的这个强心剂。
三、 聚焦问题,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时老师说,学习的重点是
第1个少学一点,学深一点,不要啥都学,
第2个逼自己想5个案例,因为也不可能是记住就可以了,还是要结合实际
第3个逼自己想三个应用场景,因为也不可能是期待能自动用起来,需要结合案例场景运用
总结了这个三板斧,就是聚焦--破除熵增,走出妄念;联系--面向过去,建立体系;应用--面向未来,学以致用。
最后一句金句送给大家
只与自我争高下,莫同他人论短长。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都终将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