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去世了,我第一反应是不信。有那么一类人,在新闻、教科书、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中活得太久,死是不可能的,永远不会死的。传奇永远被歌颂着,直到人类灭亡的那一天。
上一次霍金被这么集体歌颂可能发生在去年六月份的高考。在仰望星空和身陷沟渠之中作为选择前者的少数派的代表人物,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意义已经超出了他所做的科学研究本身。就像推进科学研究比科学研究事业本身更值得大书特书。否则为什么学术上更开拓的杨振宁却在大家的印象中那么坏呢。仰望的意义要大于仰望星空的意义。除了极少数走在前沿的精英,很少有人懂霍金到底在科学的土壤或者说物理的神殿中捞到了什么宝贝。人们并不懂得,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大刘就曾在书中哀叹,不知道啊,我们怎么会知道呢。
可是不重要的依旧是问题的答案,只有问题本身才是珍贵而神圣的。
问题存在,所以思考。我思考,故我存在。存在本身就是问题。
当我把这些说给墨闲听的时候,墨闲一语不发。但我知道她不会笑我净想这些没用的。实际上,在这一方面,她比我浪费的时间更久。一个抛弃了化妆、鲜衣和美食的年轻姑娘,在纯粹的享乐中得不到快乐的时候,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像《朝闻道,夕死可矣》中描述的那样,有一天在真理面前将自己燃烧为一个火球。但我希望不会。我想让她知道,活着还是挺好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说不定还能遇到一群关心你的小伙伴呢。
她于是又笑了笑,说我高看她了。即使真理摆在她的面前,她也不会有领悟它的能力。“不过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有的。”她又有点轻蔑的样子,然后很快继续沮丧起来。
我知道她在这条路上其实算是绕了个圈又跑回来。因为不想在一地鸡毛里毁灭,初探理论物理,那些量子、弦论在她脑海中跑了一趟,“既不直接也不凝练,充满了胆怯”。接着看宗教反驳生物,又用物理手撕宗教。“没意思,都是诡辩。”可能科幻的风景最美,既有逻辑,又充满人文的华丽光辉,最重要的是想象最大胆,最后却和哲学纠缠不清。她突然累了,“想不通,真的想不通。”宏大的议题很容易陷入无解的茫然。“能用人去想人么。”给你才华,但不给你天才。给你敏感,但不给你表达。教你游泳却把你放置在沙漠。如同积攒了终极武器但最终哑炮的痛苦几乎能够撕裂一个人。“有点没意思。”想做一个务实的人类,只要稳稳的幸福。但是傻呵呵的人类说,要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与仰望星空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四肢发达的人类的活着与在轮椅上思考了几十年的霍金的活着是不一样的。都是看了,牛顿信神去了,霍金写书拍电影美滋滋,还有人说哇666。而我什么也不知道。”
我觉得她看到的只是永恒的虚无罢了,能吞噬星辰毁掉人性的虚无。所以看星星可以,别看太久。
在人与人的交流恰恰像两座孤堡间微弱的电波,模糊不准确的可怜处境中,这宇宙大得像一场孤独。群星浪漫,却没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