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鉴赏——非虚构写作

文学类文本鉴赏——非虚构写作

一、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本一:

外婆的葬礼

李娟

      在外婆的葬礼上,主持仪式的人拿着一张纸面无表情地念悼词:“……李秦氏同志,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为,四个现代化,和,民族团结,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站在人群中,听得浑身怒气鼓胀,恨不能冲上去把他的稿子夺过来撕得粉碎,再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都2008年了,还四个现代化!

      还有,“李秦氏”是谁?我外婆有名字,我外婆叫秦玉珍!

      外婆静静地躺在旁边的棺材里。再也无法为自己辩护。然而就算活着,也无法辩护。她倔强而微弱。她全部的力量只够用来活着。此时,她全部的力量用完了。她躺在那里,全盘接受这敷衍了事的悼词的污辱。

      那人继续念:“……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建设祖国,维护稳定,以慰,李秦氏同志,在天之灵。”仿佛我外婆白白活了一场,又白白死了一次,临到头被那个投身边疆建设的李秦氏顶了包。

      我外婆叫秦玉珍。

      小时候,外婆带我去学校报名,填家长姓名时,她骄傲地报上自己的名字:“秦玉珍!”

      我弄丢了钢笔,外婆认为我是故意的,破口大骂:“欺到我秦妹仔头上了!哪个不晓得我秦妹仔?哪个豁(骗)得倒我秦妹仔?”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她是永远的秦妹仔。永不老去,永不会被打倒。

      可她终究还是死了。

      她一死,她的痕迹立刻被抹杀得一干二净。她的一生和那个司仪的总结毫无关系。

      棺材合盖之前,我最后一次抚摸躺在棺材里的那个人,悲伤而疑惑。这个瘦脱了形的人,一动不动的人,任凭棺盖扣在头顶,既不反抗,也不挣扎的人,怎么可能是我外婆?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已经很老很老了。那时她就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当时我们在四川,她张罗了好几年,修好坟山,打好墓碑。又攒钱订下棺材,停放在乡下老屋。做完这些事,她心满意足,开始等死。

      每当她生了大病,感觉不妙的时候,就会告诉我她的存折藏在了哪里。藏存折的地方往往绝妙无比。任我想破头也想不出来。而每次她病一好,就悄悄把存折挪个地方重新藏起来。警惕性不是一般地高。

      后来我又大了一些。她开始教我怎么处理她的后事。

      她教我怎么给她穿寿衣。并反复嘱咐我,在她快死的时候一定要把她挪到地上或拆卸的门板上,千万不能死在软床上,否则尸体会变形。又教我到时候要记得把某物放在她脚下,再把某物垫在她身下……

      我从七八岁便做好了准备,学习如何面对她的死亡,品尝失去她的痛苦,并且接受终将独自活在世上这个事实。

      再后来,她跟随我们来到了新疆。出发之前,我们哄她,说过两年就回来。然而她知道,以自己眼下的岁数来看,“过两年”的说法实在没个准儿。不只是我们,也不止她,所有人都认为这一次她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到了新疆,天遥地远,没有了坟山,没了棺材,她惶恐不安,感到无着无落。

但有时又显得非常洒脱。她对我说:“我哪天要是死了,就把我一把火干净烧了。”

      然而过了几天又反悔:“还是莫要烧的好,我怕痛。还是埋了吧……”

      她的寿衣已经准备了20多年。无论走哪儿都随身带着。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无比熟悉它的存在了。可不知为什么,到头来她终究没能穿走。

      在整理旧物时,我发现它们被叠得整整齐齐,如最乖巧的猫咪一样卧在外婆乱七八糟的遗物中。

      这更是令外婆的死亡失去了一个最重要的核心。

      在她的葬礼上,人人都说这是喜丧,活到96岁算是寿终正寝了。

      可是我知道不是的。这是非正常死亡,是恶意的死亡。

      把外婆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往后还要折磨我。

      种种孤独,种种惊惧,挟持了外婆,也挟持了我。

      都说“人死如灯灭”。可外婆死了以后,她的灯才慢慢亮起,慢慢照亮我们最真实的内心,和我们往后的道路。

我也为外婆写了一份悼词:

      秦玉珍,流浪儿,佣仆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10个孩子的母亲。大半生寡居。先后经历8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70多岁时被政府召回故乡,照顾百岁高龄的烈属养母。拾垃圾为生,并独自抚养外孙女。养母过世后,政府提供的6平方米的廉租房被收回,她于85岁高龄独自回到乡间耕种谋生。88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再次回到新疆。从此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摘编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文本二:

      近些年,“非虚构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义。“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但它所追求的并不是语言的重述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实地,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面的存在和真实。其次,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非虚构文学在当下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李娟的出现,也正顺应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摘编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司仪“面无表情地念悼词”与“我”的“浑身怒气鼓胀”形成对照,说明外婆的一生与他人无关紧要,只有至亲的人才会在意。

B .文章中“我”认为挟持外婆、折磨外婆,一点点攫取她生命的种种痛苦有一种远离故土、在陌生之地的孤独与惊惧,这种种孤独、惊惧也挟持了我。

C .文章用大量笔墨铺排外婆为死而做了诸多准备,这些内容为下文外婆的非正常死亡做了充分的铺垫,体现了作者对文本游刃有余的把控能力。

D .文章在外婆的葬礼中站立着一个“我”,这个“我”不同于小说作品中的虚构或半虚构的第一叙事人称,它体现了作者“非虚构散文”的特色。

2.文本一结尾附上作者为外婆写的悼词,请结合全文谈谈这一安排的作用。

答:

3.《外婆的葬礼》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特点的。

答:

参考答案

1.C

2.①作者的悼词概括了外婆的一生,还原了外婆真实的一生:外婆的一生颠沛流离、命途多舛。(内容)

②作者的悼词与开篇司仪的悼词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示了外婆真实的形象:平凡普通,勤劳善良,坚忍顽强。(人物形象)

③作者的悼词与开篇司仪的悼词首尾呼应,让文章的结构圆融严谨。或作者的悼词也照应文章多处内容,比如,外婆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外婆88岁跟随最小的女儿到新疆后再没回到故乡,这些均照应了文章相关内容。(结构)

④作者的悼词既饱含对外婆的悼念、对外婆一生的尊重,在生前的经历与死后错位的评价中也暗含对生命的思考。(主题情感)

3.真实性:①场景真实,作者选取"外婆的葬礼"这一场景具有真实性。②取材真实,作者选取外婆一生的若干事件,是作者的耳闻目睹,亲身经历。③生存状态(情感)真实,文章真实再现了远离故土的人们孤独不安的生存状态与情感体验。

文学性:①文学化的手法。运用铺垫、照应等多种手法,如首尾外婆悼词的呼应。②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文章将现实与回忆相交织,叙事与抒情相交融,作者时而写葬礼上的场景,时而回顾外婆生前种种情形,在不同的时空中穿梭,极其自然。③文学化的语言。叙述语言干净利落,人物语言生动形象,细腻传神,如"我"的怒气、外婆的破口大骂等。

二、相关链接

(一)非虚构写作的定义

      非虚构写作又称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特稿写作等,目前还不是一个边界清晰的概念,学界对此也没有一致定论。一般认为,非虚构写作是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

(二)非虚构写作的发展

      小说《冷血》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被认为是非虚构写作的先驱人物。那部影响巨大的代表作《冷血》被《纽约客》分4次连载后,开创了“非虚构写作”的先河。从此,在世界各地的新闻领域和文学领域,甚至是历史领域,“非虚构”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所熟知。

        20世纪80年代初,始自美国的非虚构写作潮流被中国文坛与学界以译介和研究的方式引入国内,但并没有形成大的潮流。《人物》《冰点周刊》以及《人民文学》非虚构写作栏目等专业的媒体都在推动着中国非虚构写作的进一步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对于传统受众的赋权,在网络平台上,非虚构写作迎来了空前繁盛的状态。

(三)关于“非虚构写作”的几种解读

      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认为“非虚构即是真实,不可编造。”

      中国学者李海鹏认为“非虚构写作”必须符合“真实”和“文学”两条标准,即出现在文章中的所有内容都必须是真实的,包括“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与“真实的现象”等。

      学者张涛甫认为,“非虚构写作”是以忠于事实,以还原事实为准则讲述故事,而故事的讲述手法可以用小说等文学手法。

(四)非虚构写作的特点

      第一,内容真实性。

      真实是非虚构写作的首要特点和基本标准。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说“非虚构写作让人着迷的地方,正是因为它不能编故事。真实性是新闻的铁律,就新闻领域的非虚构写作而言,这种非虚构写作的叙事文体,可以有“一定的文学手法”,但不是“完全的文学手法”;强调“完全真实”,而不只是“主体真实”。

      第二,表达文学性。

      非虚构写作对严谨、古板、克制、枯燥的新闻写作风格改良的表现在于它特别重视文学手法的运用。非虚构写作借助叙事和修辞的写作策略和方法,重视对话、场景、细节和心理描写,以增强作品的可体验性和可理解性。

      第三,形式叙事性。

非虚构作品通常都具有良好甚者完美的故事性文本特征。这个特征也是避免非虚构写作概念泛化的一种选择。从本质上讲,非虚构写作利用一些叙事策略来报道人物和事件。这些策略包括第一人称叙述、人物和对话的发展、冲突与张力的构建、对事件场景的重现以及对语言的重视。

      第四,浸入式采访。

      严谨的非虚构写作活动要求写作者要有扎实、详实的采访过程。采访是新闻工作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可能收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