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美术馆32步 TIPS FOR A TRULLY REWARDING VISIT:HOW TO VISIT AN ART MUSEUM》,作者Johan Idema。在书店里看的,台版,译者张誉滕、桂雅文。后来回来发现也有其它版本。台版还挺贵……不过好在我在书店翻翻也就看完了。
虽然说是美术馆,但是其实对于各种艺术类博物馆也都适用。书的作者是资深艺术顾问,至于受众,大概就我这样的初级爱好者。内容简单实用、轻松有趣,属于那种随意翻翻,没有压力,但也有收获的类型。
1、究竟是什么样的32步,能让人爱上美术馆呢?
爱上美术馆的32步,每步一章节。可当入门指南读。作者自己说,这32步之间其实并没有顺序关系。所以,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一些步骤重新分了类。
总的来说,可以归为四大类:
(一)稍微做点功课,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帮助理解或者欣赏
1、充分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提前或者直接在现场查阅作品的相关信息;
2、对于肖像画、静物风景画、无题作品或者现代作品如何来看待,可以去体会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就好像上面这幅画,我一直觉得它的感觉特别像是《三体》的一个场景,在乱纪元中面临被脱水的人们,诸如此类。
3、不要被一些流于形式或者过于学术派系解说的文字困扰;
4、看展览的时候,如果有机会的话,找作者聊聊,加深理解。
(二)听听美术馆专业人士或者非专业人士的想法,以及观察周围的人看到作品的反应
1、听听不同的人的意见,也许会有意外收获。比如“1、美术馆的眼睛”、“13、美术馆的灵魂”、“25、还有问题吗”这几步,作者分别建议和美术馆的警卫、馆员、以及结束导览后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交流。
在官方推荐之外,问问这些与艺术品朝夕相处的人,他们个人对于作品的喜好以及背后的原因,或者故事,听听他们有何见解或者有趣的发现。
说到美术馆的警卫,陈丹青先生在《纽约琐记》里有一篇美术馆,开头就先讲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无处不在的警卫,艺术造诣也很高,他们之间也有很有趣的交流。
2、第9 步,“尚未遇到的朋友”,这种说法很温暖呢:
这里没有陌生人,只有尚未遇到的朋友
3、对于一件作品,保持一定距离,观看其他人观看作品的反应。
4、借个小朋友。孩子,是最善于发问的,而他们的问题,也许是可以借以理解艺术品的另一个角度。
(三)与作品产生更深入的联系
1、花时间,不要急。
想起阿桑唱过一句歌词,一首情歌都比一个亲吻更长。
人们往往是匆匆赶往美术馆,找到所谓的世界名作,举起相机打卡,停留不过几秒钟,然后再匆匆赶往下一处。
2、在不禁止摄影的地方,拍一些自己参与的照片。
3、触摸可以触摸的藏品,或者通过其他互动,以更深入或者丰富的方式与展品发生联系。
又或者,买张明信片~这一点我想我不会错过。
(四)让自己更舒服地欣赏作品
如何避免“mesuem legs“,不至于在美术馆把自己累坏?
1、当然,前面说了,花时间,不要急。
2、作者甚至支招说,可以带个折叠椅进去,然后跟别人说自己有疝气不能久站(^^)
3、更灵活地使用美术馆的咖啡馆和餐厅,合理休息补充能量,以避免在浩瀚的展品中迷失,这也很重要。
这点我也特别感同深受,走路累到爆的时候,先吃点东西再继续逛,效果真的不一样。其实不管是美术馆还是博物馆还是在外面旅游,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能透支体力,否则真变成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了...不是有句话说,脚步走的太快,灵魂会跟不上吗?所以,得放慢脚步。
另外,很多博物馆文创店或者餐饮区也很有特色,值得逛逛。比如,苏博——文征明手植紫藤花下来杯咖啡或茶,时空流转。
4、带上耳机,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自己来设计与作品匹配的音乐。
提到美术馆,总想起木心先生和陈丹青
去美术馆的乐趣,不一而足。
前两年陈丹青先生讲局部,18年第二季回归,进到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里面介绍一些作品。再看他以前写的《纽约琐记》那本书里,早些年穷学生一个,出去的经历。总之,对于艺术家来说,美术馆又是完全不同的天地了。
陈丹青曾经说,
人到了美术馆会变得好看。
木心先生说,
东西到了博物馆,都有王者相。
我不求变得好看,但真觉得在美术馆里的人,往往都很好看。
所以,去美术馆吧,哪怕只是看看人来人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