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天才,29岁的国际象棋、太极拳双料大师,《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本身就是个传奇,像一把锋芒毕露的剑,熠熠发光。
初读此书时,感觉像是在读作者的自传,讲述着他怎样成长,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和辉煌。因为自己毕竟是个普通人,与天才的距离相差太远,所以读起来兴趣寥寥,半途而废。
最近我再次拿起了这剩下的半本书,却发现是自己错了。我们越来越行色匆匆,年轻人急着成长,年长的怕错过了时光。突然发现原来时间就这么“嗖”的一下子就不见了,却很容易什么也留不下。于是在阅读时,更容易被标题吸引,被干货吸引,有时忘记了自己思考,主动提炼。五花八门的资讯、微信提供了越来越多碎片阅读的机会和空间,大量的信息填满了眼睛和大脑,带来短暂的充实感,让我们陷于不断寻找、不断摄取,却到后来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记。我想没有思考的吸收,是无法入脑入心的。我固然比较喜欢条分缕析的干货文章,因为比较容易快速上手,但是这样《学习之道》这样的书却像一个寻宝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寻找发现,体验收获的乐趣。一些书籍是讲一个道理,举几个例子,而《学习之道》是通过作者自我成长这一个本尊自己的例子,来阐述不断学习成长中发现的几个道理。
新的阅读发现吸引了,我开始了一次重新的全本书的阅读。
首先,我们常说能力,并把能力强的称之为高手。那么到底什么是能力呢?高手的能力到底高在哪里呢?如果拆分开来任何领域的能力,都能够分成知识技能和才干这三个核心要素。知识是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广度和深度是评价标准;技能是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熟练程度是评价标准;才干是我们无意识使用的技能、品质和特质。而真正的高手无疑是将这三点结合的最好,递进的最深,将其内化成自身能力的那种人。乔希.维茨金无疑正是这样的人。他不断是吸收新的知识,并把知识有效的转化为技能,把技能不断的内化成了才干,发现新的需要,汲取新的知识,然后像一个车轮一样慢慢的向前滚动了起来。就像在雪地里揉了个小雪球,把小雪球在雪地上滚动,越滚越大、越滚越大。他现身说法的把他总结出的方法分享给了我们。
在“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中:他提到“整体理论”类型的孩子,即受父母和老师影响而采取这种思维方式的小孩子,倾向于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他们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个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而“渐进理论”则是一种全然不同的学习模式,权且将其称作“学习理论”,该理论更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一点才是”。采取“学习理论”的小孩倾向于这种想法,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新手也能成为大师。学习和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记得留给自己、留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和可能。
在“软区域”和“以退为进”中他提到,平心静气应对嘈杂声,“软区域”让自己的注意力更具灵活性。让自己的身体在不知道如何做而想要变得紧绷时能够保持柔软并且善于接纳。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要钻研微观的细节事物从而来理解是什么促成了这些宏观上的问题。我们面对来自电视、收音机、手机、视频游戏以及网络的各种信息。这种不断的刺激有可能会让我们逐渐上瘾,不停地想去追求新事物,不停地偷悦自己。当没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时,我们可能就会感到无聊,无法集中注意力。我想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学习之道》时没有读完的原因。
我理解“组块”和“嵌入的神经中枢路径”是他内化知识的诀窍。首先,我很仔细地练习各个步骤,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练习,完善自己的节奏和准确性。然后我又把各个动作融合起来,成百上千次地进行练习。同时,他还锻炼了休息调节的方法“释放压力”,把自己推向体力的极限,然后休息一两分钟,之后再继续把自己向前推进,我的理解是有规律的运动和调整呼吸练习;调整状态的方法“固定修炼”,它的原理是在固定修炼与在它之后发生的活动之间建立一种心理联系。
没有成功是偶然的,在一个善于学习、思考和练习的天才的养成上,同样经历种种艰难和磨炼,但是也成为他不断成长的乐趣和收获。也许这种快乐我们还一时无法消受,但是站在天才的肩膀上,也许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看到以前被挡住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