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有看上去笑得恣意洒脱,但细聊之后发现,对方内心实则千疮百孔。
有看上去沉默寡言郁郁寡欢,但一番交流后,却看到了对方内心的喜乐充实。
还有看上去,时而沉着冷静,时而暴跳如雷的,你捉摸不透对方的脾气秉性,你看不到对方内心的徘徊和自我救赎,我们只是大概地评价对方,“人挺好的,就是情商不高……”或者“情商挺高的,但太有城府了……”。
我们总是片面且自以为是地,将他人的正能量评判为无用的毒鸡汤,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对方就是命太好……
我们也总是下意识且习惯性地,将他人的负面情绪定义为消极抱怨,或者无能者的愤怒,或者身在福中不知福……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的作者在开篇就写道:“我的爸爸告诉我,永远不要轻易地评判任何人,因为你没有过和他们一样的经历”。
是的,因为如果你穿上他们的鞋,走他们走的路,吃他们吃的苦,承受他们的经历,你未必可以活得比他们勇敢和坚定。
你或许可以想象他人经历时艰难困苦,但你始终无法体会他人的痛心疾首,反之,对方也无法体会你,除非他承受的痛苦远超于你。
但,每个人的经历终究无法相同,正如那句“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轻易给任何人的所作所为贴上,你思考的角度给出的标签。
你只看到了你看到的,但如果没有兴趣去了解你没看到的,就不要轻易给你看到的下定义。
你只听到了你听到的,但如果没有能力了解你没听到的,就不要轻易给你听到的下定论。
你只知道对方做了什么,但如果没有兴趣没有能力去了解对方为什么那么做,就不要轻易去评判。
我且认为,这是修养,也是真正的善良。
你永远不知道,你自以为是且无知的评判,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甚至,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应该是白岩松老师说过“上天为什么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呢?因为,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
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这么说的(忘记谁说的了):“我们用两年的时间说话,却要用一生来学会如何闭嘴。”
记得樊登老师在讲《非暴力沟通》时引用过这么一句话,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当然没有这个境界,眼下我发表的言论,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
但至少,我知道了,更多的时候,人应当做一个倾听者,用心的倾听者,听出需要观察的事实,且不带评判地给出情感上的反馈,而不是站在个人角度上,自以为是地评论、指责、批评与建议。
也许在给出建议时,你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但也可以想想是不是对方需要的,毕竟除了对方本身是否需要之外,还要清楚那只是我们的建议。
如果有人找到你,需要向你倾诉,请你一定耐心倾听,如果不想听,直接拒绝,也好过不走心的敷衍。
如果你自己需要倾诉,请找一个懂得倾听的人,而不是急于提出个人建议的人。
一方面,大部分人的建议,你自己都知道。另一方面,大部分人急于提建议的原因,是为了寻找自身的优越感。
经历的越多,越发的认可了“众生皆苦”,也越发的觉得,这人生啊,各有各的痛楚,各有各的软肋,各有各的弱点,各有各的无助,也各有各的无可奈何。
我们可以没有很多钱去资助比我们更贫困的人,我们也可以没有能力安慰比我们更崩溃的人,但我们一定要做个用心的倾听者,就算不行,也不要恶语伤人,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