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珂给我们讲她大学实习时的一段经历,去河南山里的一个小镇,走访周边贫困儿童的信息,见过各种各样的不幸和苦难。回校后相比大学生活像天堂,而苦难更接地气,更像生活。
我深有同感,因为一直工作生活在农村乡镇,在学校见过太多贫困与富裕的样子。2014年学校招来一个考上县重点初中,却因为贫困交不起赞助费的学生,他在我们学校三年,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异,最后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在老师眼里,他一直是一个学习非常自觉,勤奋,刻苦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自小丧父,母亲改嫁,兄妹俩寄养在伯父家,伯父也有两三个小孩,全部收入,靠伯父一人维持。苦难,贫困就是他们的生活底色,所以,穷苦的孩子早当家。
同是贫困,有些人把它变成了人生奋斗的动力,有些人却视为耻辱、自卑的根源,甚至把它作为勒索的砝码。
去年5月,政府将扶贫任务扩大到学校,一个老师负责了两户。我负责的那两户,距离村委比较偏远,那里是村里出名的贫困队,盛产傻子,病人。
我帮扶的其中一户,男主有高血压,冠心病,妻子和大儿子是傻的,小儿子在广东打工,初中没毕业,没技术,工资也不高,除了自己吃穿用,每个月寄回家也不多。 他们家在政府的扶持下,2017年起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7.5平方,通水通电通路,每月还有几百元低保金供养,每年有企业的红利分红3000元。
2018年,我合计他的家庭收入达4万多,人均收入1万多,远远超出脱贫标准(每人3700元),2018年他家列入脱贫名单中,但我知道,这样的家庭在村里很多,仅仅在家种那一亩三分地,没有其他副业,永远也摆脱不了贫困。所以他们心里根本不愿意脱贫,希望永远有国家的帮扶和照顾。
去年流行一个很扎心的笑话:一个老师问学生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很多学生都说了我们设想中的答案,有一个却说,长大后想当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