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的认知不同,追求各不相同,自然爱好也千差万别,有的喜欢养花,用心打理;有的喜欢跳舞,音乐一响,身体的细胞便活跃起来;有的人爱打麻将,哗啦啦的搓牌声极度亢奋……
其实热爱文字的人也一样,看到一本好书爱不释手;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好文章,不由自主想剪下来贴在自己的收藏页面上;现在网络发达,看到好的内容,不是收藏连接,就是把好文章藏在安全的地方。
还记得90年实习的时候,同学们相约去逛王府井大街,里面的新华书店的书籍除了经典文学,时代前沿的书籍在那里都能看到。无奈穷学生囊中羞涩,只能观望,购买力不结实,穿梭在一排排书架中,流连忘返。
班里有几个男生急中生智,就在衣服里塞书,刚开始顺利得手,后来有一个男生神色慌张,被工作人员逮个正着,没收书籍和校徽了事。
如果不是真的喜欢那些书籍,象牙塔里的悻悻学子,也不至于出此下策吧!
刚工作那会,我们这个小地方的新华书店新书还不多,而且又贵,买书有点承担不起,毕竟当时的工资只有106元,还要购买16公斤的定额面粉,然后8公斤换成饭票,剩余的8公斤在集市上换成大米自己蒸米饭吃,月底所剩无几。
买不起书就租书吧!周六下班后和好朋友春春步行三公里去租书,每人挑选一本,每天两毛钱,一周就要1.4元,当时的一份炒面才1.2元呢!
后来我们两个商量,互相换书看,这样同样的租金,我们每个星期可以看两本小说,挺划算的。不过我们必须保证三天就要看完一本书,才能有机会交换,然后上班的时候偷偷交流阅读心得,印象最深的是那部作品的主人公老船长,不知道后来我们的择偶标准有没有受到影响。
后来经济条件好了,春春购买了好多名著,还借给我看,《汤姆叔叔的小屋》《汉武大帝》……都是她借给我看的,她订《读者》好多年,只是偶尔给我看看,怕我拿走不还。
参加孩子毕业典礼的前夕,毕业生们都在处理带不走的生活用品和书籍,我也好奇逛逛也无妨!专业书学弟、学妹们比较感兴趣,我则喜欢文学类的书籍。
3元一本,5元两本,买多的话,还可以送一本,要不然第二天就要被送到废品收购站了。
我挑选了白岩松的几本书,还有梁晓声的《父亲》《母亲》,竟然还看到了大冰的《好吗好的》。
也许是受大冰作品的影响,八零后能用犀利的语言、高深的认知看待世界,超乎我的想象:他们不是被废掉的一代!后来才有兴趣欣赏韩寒的《青春》、张嘉佳的《云边有个小卖部》,跳出了固有的阅读范围。
后来时间自由了,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裹挟着,尤其是短视频的蔓延占据了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短暂快乐,实则空虚。于是我又开始翻找那些被灰尘包围的纸张书籍,擦干净摆上桌面,拿在手里、心里踏实。
看得多了,就有书写的欲望,2020年1月1号在手机上扣下第一篇文字的时候,内心还是激动的,账号就像自己生下的孩子慢慢培养吧!
当我这个写作小白一筹莫展的时候,机遇光顾了我!
那是2020年8月1号,我到农场小院办点事,本来计划下午就回去,后来给小院的菜地、花花草草浇水,耽误时间,第二天回去也无妨!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回不去了!路口设了卡子,禁止车辆、人员通行,我真的傻眼了!
既来之则安之,那就安心住下吧!
冰箱储备够多,小院的青菜种类还行,反锁上小院大门,自得其乐!
刚好某条平台有一个为期30天的学习班,多好的待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这一期3300人报名,被分为6个班,飞书上上课(我第一次知道飞书)。
随着上课进度,每周老师要求写两篇300字以上的微头条,两篇800字以上的图文。那时候我已经在某条游逛了210天,刚刚开通了收益权限,大致了解了平台的发文机制,整个人还处于码字的兴奋状态。
在老师分享写作平台时,我知道了简书,立即下载,从8月8号参加日更挑战。
当时我还没有随身携带电脑的习惯,只能用手机扣字交作业,多少有点痛苦的。
有一天我被排班到卡子上值班,带班领导是刚分来的小姑娘,很文静的小姑娘,我比较健谈,而那姑娘文静,避免尬聊,我就拿出稿纸写作业了。
也许是心态安静,那天的文章破天荒阅读量达到4万,还给了我39元的收益,我就像个乞丐见到了金银财宝,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后续的作业不需要老师催促,就能自觉完成。
等到结业仪式上,老师有点遗憾地告诉大家:
一个月里按时完成作业,拿到结业证的不到30%,免费的资源都不会利用。
也有可能一部分人写作能力强,不屑于这种免费学习班,早早闪退了;
也不乏有一部分人实在不能坚持每周的四篇作业,很遗憾地退场了。
让我佩服的是我们班级里一对上海老夫妻的账号,他们垂直的是生活领域,用文字分享一家人的日常:
儿子在国外定居,儿媳妇是韩国人,小孙子会说三国语言;
老夫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男主人公擅长烹饪,经常晒美食;
女主人公喜欢长跑,每当女主跑步时,男主就是个拎包、提水杯的小跟班;
更难能可贵的是夫妻两个共同经营这个账号,谁有时间谁就分享,内容详实、有趣。
那一个月我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除了太阳落山后偷偷从后门溜出去跑步,其余的时间都在这个小院里,自给自足,思绪天马行空!
后来我就习惯了在某条上写点家长里短,简书上学着书写系列文,就这样养成了每天都书写的习惯。
三年半的练习,文字质量如何,那是我书写能力限制的,但早就养成了每天都写点什么的习惯,而且还是固定的时间段。
每天早饭后,我就像上课的小学生一样,到点就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脑写作业。
写完一篇就是课间时间,看看花草,与花草对望,愉悦心情,喝水,补充点能量;
再接着上第二节课——书写第二篇文章!
写累了,推开电脑,躺下眯着眼睛听会书,有时候听着听着就梦周公了。
我对阅读内容也分三六九等的,网文嘛,作为消遣,可以在做家务时、跑步、散步时听听,但是对传统文学我还是习惯坐在书桌前阅读,无论是纸张书还是电子书都一样,把书或者手机放在阅读架上,一边读一边记录,看到的总比听到的记忆深刻一点。
也许有人会质疑:你时间自由!
是的,我的时间相对自由,而不是绝对自由,那是因为我还有一份小副业,需要我每年的五一——十一偶尔付出点时间的。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这话真的有借鉴意义!
2023年元月份我和老公阳康之后,都不同程度留下了后遗症:我的大脑壳好像不听使唤了,他的肺部也受到攻击,在寒冷的北方不宜出门活动!
于是,我们决定到南方散散心。
背包行,不赶时间,早晨在酒店完成日更文,白天随心所欲。
晚上回来,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每天如此,《出行小记》就是它们的家。印象最深的是坐在直升机上环游西岛,直升机在海上30米处飞行,感觉湛蓝的海水触手可及,真的震撼到了我——原来大海这么壮阔。
有时候在景区玩累了,休息的片刻,有想法立马拿出手机抠出来,并配上真实的图片,啰嗦一会,一篇小文就完成了。
回程的车上,我们铺位对面一对爷孙,爷爷比较年轻,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人家的二胎呢!
爷爷也是新疆人,非常健谈,分享他刚工作时当子弟学校老师的辉煌,后来辞职做教培工作,再后来怎么买股票、到珠海带孙子的经验,宣扬把孙子带的多么优秀,儿媳妇怎么不会教育孩子等等。
始发站,停留时间长,坐在下铺的铺位上,听听也好,我们并不发表太多意见,当个好听众不好吗!
现实很快打脸了!
列车启程后,乘客安定下来,我们准备吃早餐了。我刚到三明治拿出来,对面的小孩就问我要,而且嘴巴特别甜:“香奶奶,我想吃你的三明治。”
孩子都那么说了,那就给他吧!爷爷竟然没有阻挡,也没有谢谢,当时我就想:说好的为人师表呢?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后来爷爷又炫耀股市如何如鱼得水,我在内心就呵呵了:三年戴口罩,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大盘已经横盘震荡一年多了,头顶早就绿油油一片草原了。
婆婆吐槽儿媳妇还可以理解,公爹吐槽儿媳妇还不多见,而且只吐槽儿媳妇不会带孩子,孩子的爸爸呢?难道真的是丧偶式教育吗?
整个46小时的行程中,除了吃饭、去卫生间、睡觉,其余的时间我都在用手机扣字,针对那个爷爷写出了五篇短文——深刻剖析那个牛皮贩子爷爷!
三年半的码字经历,让我深深感悟到:
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好,热爱是前提!
码字也不例外,真正热爱文字的人,刚开始写作都是一种小情怀的流露,我手写我心,书写心情。
没有太多的功利性,平和的心态对待文字,真情流露,反而能写出真实的感受。
而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上来就奔着变现来的,为了流量,写一写迎合读者胃口的文字,没有太多的含金量;还有一些写作者急于投稿,那只能顾忌平台的调性,迎合编辑的心思,反而没有自己的真正想表达的思想。
写作,缘于热爱,才能坚持写作;
终于变现,你有内容,平台自然会好到你的;
文字没有被“看见”之前,还是坚持日更,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继续深耕吧;
坚持未必有结果,不坚持一定没有结果,这是铁定的规律,除非你能力超强,一书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