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利害在知足

人活着,说白了就是在好奇、思索和贪婪中挣扎,永不停息,永无止境。不然这世上就没有生生不息一说了。

说到挣扎,人与动物同类,区别处只是人总能与万物共情,而且还能挣扎出更多与众不同的花样儿来。而低等动物却不能,永远都不能,这是它们的宿命。也是它们的归程。来世一遭,为食而驱,旦夕祸福,前途未卜。只这一点,与人类有更多的交集和类似。也许这样说,有人读到,会很抗拒,甚至排斥,但我相信,冷静下来,仔细品味,他会认可。

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有些悲观,即便从这一点上如你所说,但文字作为公共文化,也总该能尽力带给人正向和希望才是。你这诘问,便是人之所以做为万物灵长的思想区别和高贵之处,我很赞同,且深以为是。

我尽管称是,但此是非彼是,是,放在当今,放在汉语,放在白话,是一种肯定。但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是,则为人生的一篇大道理。而不是如今这么一个随处可见的一个肯定那么简单。

古代的是,上有头颅上的阳光日头,下有走路的一端,中有人世间无过无不及的常道,和天地之间足以永恒的贯通。此中大义,断非当今随意的一个肯定所能代表和包含。

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人,该如何活着才是最好?这事关人生活之“三观”,解析的方法,和人类的归宿。这同时也是人有生以来在各自不同的生命时空中,所一直都在关注与思考和求索的大问题。

人,不食而亡。物,贪食而病。人若总是知足不思进取易懒。物,若总不知足贪得无厌危亡。人的吉凶休咎,皆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此中的得失厉害,其危其亡,皆系于此,不可不察,不可不思,不可不慎。

常有人说,“若水三千,我只取这一瓢饮。”那先是谦辞。若这世上只有这一瓢水,你都饮了,那别人还喝什么?所以研判,这足以是一句极端虚伪自欺欺人的屁话。

就此而言,共情众生,人要知足,适可而止,你活着,同时也要让别人活着,才是正道。

诗仙自曾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许放在如今,会成为一种生命的目标和人生的追求。但若对作者成文的时间考据,就会发现,今人对原作的思想理解南辕北辙,诗仙的核心表达却并非如此。

此思想通透的《将近酒》为李白长安放还以后于约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与友人岑勋在嵩山所作。想必这是他曾经沧海难为水以后,在思想境界上的大彻大悟。人生短暂,最难的最宝贵的却是身心的放松和自由。

知,是智慧的一半。足,是头脑与思想的空灵。是源于心物合一身心体会的一种超常与充实。人是万物之灵,不能所有欲望的一切,一心一念,一生行为,都盛满名利和物质。这就是知足,更是一次自身思想上的救赎、顿悟和觉醒。

心如天大,欲望无边。生如朝露,命如白驹。如何取舍?怎样权衡?何去何从?

将心比心,万古皆同。李白,以他生命里追求的,能够充分表现自在、自由和幸福半生彻悟,和绝唱诗文,留下了他的印记。

同声共情,家国天下。范仲淹,以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篇警世铭文,他也做到了文与名楼同在,人与篇章不朽。

中坚一Dang,英明LINGXiu,驱群体之力,推“三座大山”,独立自主,公平正义,新国新民,他们做到了。

继往开来,国民有Ji。唯学新民,拥抱科技,一带一路,青山绿水,和谐共富,社会主义,谱写新篇,同舟共济,我们已经走在路上,家国一体,群情奋起,一心一意,正在做。

前拥汉唐,后继中华。前有文章,后举科技。首有领袖,善有主义,华为旭华,周公普吐,天下归心,正义无敌。

我以为,懂得知足,是一种智慧,而人不知足,就是一种不智。因为不足,困而不学,所以才不能至。

若因为贪婪之Huo,只为一己、一家,或是几家。因为夸父追日,因为飞蛾投火,因为人不经过人生三味珍火的熔炼煅烧,就永远至死都咀嚼出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实意味。

所以,我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在时光中的一种反复的的比较、权衡和取舍。除去为自己,同时为众生,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中,思想开辟出一种让人们身心脱离桎梏枷锁,和从容体现自在通向永恒幸福的一条道路。一世不成,哪怕是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一个无论是模糊或深重的足迹也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