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吴刚老师入驻b站,他的视频当中说:《夺冠》上映了。27日晚,我走进电影院一脸懵逼地看完全片。28日凌晨,我写下这篇文章,槽点无数。
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全程被叫做“陪打教练”,这名称既冗长,又可笑;
吴刚饰演的角色从头到尾没有提到名字,弄得我出了电影院还在纳闷;
女排队员的名字被号码取代,一号、五号各种数字被叫来叫去,像是地下特务接头一般滑稽;
到这,我又想到一个传闻:郎平教练在赛场上布置战术时通常用暗号与手势替代指挥,以防对手在旁听走机密,而《夺冠》这部电影拍得就好似为了防止观众把90年代女排逆境重生的故事剽窃走一样,让观众观影时苦思冥想每一个暗号。
但这并不是陈可辛导演的锅。
《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刚听见消息我就奇怪,一部已花费巨大资源推广的电影竟然轻易改名,而且改得似乎并无出彩处?看看原名,《中国女排》,一个纵贯数十年的名字带着历史厚重感,格局大气;《夺冠》,聚焦事件,虽然清晰简练,但又嫌其含义单薄,似乎沦为少年热血电影,不见女排之于国人的重要性。
改名似乎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陈忠和曾经发文抵制过这部电影,他认为该片丑化自己形象,弱化女排精神,抹黑众人沥血的努力,要求删除一切与自己有关的片段。
这行为无可厚非,毕竟谁都不想自己以丑陋的形象出现在众人眼前,特别是新生一代,他们未曾听说其名,他银幕上的形象就会造成他们心中的的刻板印象;但这又似乎有所偏颇,因为故事难免加工,艺术处理后的碰撞才让观众兴奋。
但“陈忠和”又怎能被删去呢?带领女排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的他,早已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于是《中国女排》就被改成这样了,除去其名,伤痕累累,支离破碎。虽然从中传达的精神还可管窥一二,但其故事性已被大大削弱。
这已不是新鲜事,同档期的电影也有此遭遇。
《误杀》,一部探讨黑暗权力与压迫的电影,却拍成了父爱如山。
李维杰实现了“完美犯罪”,虽然被警方怀疑,却没有被抓住手尾,警察局长只能苦苦请求他告知儿子的下落,他仇也报了,事也没了。
之后,有一个场景是这样:他站在天台,畅意地吸了一口烟,俯视游行后的废墟,家人团圆,似乎是happy ending;忽然,卒章突转,他跑去自首,只通过记者之口说出疑似的原因:为游行的损失道歉。这解释突兀而牵强,难以想象一位深爱女儿的父亲会因为虚无缥缈的歉疚突然撇下母女,跑到狱中赎罪。
在网友评论中,大家都调侃:这都是为了过审。就这样,一部优秀的电影弄成了个烂尾的太监,亦是一大憾事。
回观《夺冠》,也是如此。导演在各种压力下把原电影删删减减,缝缝补补,搞出了一个破布娃娃,让观众不满,又难以控制去想象其原貌如何,是否更为精彩。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电影又是幸运的,至少它们还能上映,还能传达给观众一些想法,一些感悟;又不知有多少电影被一巴掌拍死,死在了电影院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