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孩子有两个辅导课,8点半开始上课,但我七点多钟打电话回来的时候,奶奶说她还没有洗漱和换衣服,也没吃早餐,在那里看书不肯动。那时已经7:45了,我让孩子接电话,我没有批评她散漫拖拉,只是告诉她上课时间和最晚的出发时间,给她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吃早餐。提醒她这一次要自己检查书包(上一次遗漏重要物品),该带什么东西自己检查清楚。最后,她真的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事项,下楼等我。
中午去接她的时候,得知她上课的时候,纪律不太好,在课堂上大声喧哗,被老师点名几次。在了解情况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她的:
1、先自我评价和反思,给予鼓励。我让她先自己评价这种行为好不好?她摇头。接着我让她分析为何不好?她低着头小声地说:“这样不尊重老师!”,我肯定了她的认识。
2、引导她深入思考行为的负面影响,学会换位思考。我让她进一步思考这种站起来甚至离开座位大声喧哗的行为会给课堂秩序造成什么影响?一来是不尊重老师,二来会带动其他孩子跟着效仿,会导致课堂秩序的失控。我让她换位思考,如果她是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会有什么感受?
3、对她的行为与动机加以区分,予以正面解读和肯定。虽然孩子听完我的分析后已经明白了道理,但是她的表情告诉我,她心里面还是有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批评,这会让她产生抵触心理,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我把她的不良行为与和实际动机加以区分,我拉着她的小手问她:“其实你这样做并不是真的想不尊重老师,只是太激动了,没有控制好自己,对吗?”她深深地点点头,虽然还低着头,但表情上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我相信你很愿意做一个遵守纪律也尊敬老师的好学生的,而且也有能力做好的!对吗?”孩子抬起头来看着我,眼里透着被理解共情的光芒。
4、顺势引导她道歉和承诺。看到孩子情绪上已经调整过来,我顺势引导她:“那以后你打算如何做,可以跟老师说一下吗?”孩子抬起头来,跟老师说:“老师对不起,我以后会遵守纪律的!”
就这样,我们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孩子接过我为她准备好的零食,一起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反思:只有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好!确实如此,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要大惊小怪,要保持心态平和,给她表白的机会,耐心倾听,引导她自我评价和反思,其实孩子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她犯错后内心充满愧疚和自责,如果我们能平静地接受事实,并且能给予她理解共情,孩子会很乐意接受教育并且总结教训,下一次自然会修正!相反,如果家长只是用批评指责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反而让孩子的愧疚感荡然无存,甚至生起反感和对抗情绪,效果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