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朝廷宰相轮流坐
第二节 史嵩之(下)
公元1241年,对于史嵩之来说,真是诸事大顺、志在意满的一年。继平章军国重事乔行简退休后,左丞相李宗勉在前一年病故,史嵩之独掌权杖,能不惬意非凡?更让史嵩之顺畅的是,蒙古大汗窝阔台也病逝了,蒙古南侵的压力大减,史嵩之觉得,是安心打理朝政的时候了。
史嵩之刚全盘接手朝政,就遇到一件棘手事。越南向南宋进贡,进贡国书却不用南宋历法,太看不起人呐!史嵩之思索良久,决定沿用宋仁宗时期、范仲淹退西夏国书的例子,以“不敢闻于朝”的理由拒绝此次入贡,算是保存了“大朝”脸面。
史嵩之当国,基本照办他老叔史弥远的作派,独断专行,容不得反对意见。一旦发现有人对自己的事业构成威胁,就会想方设法除去。
为了筹画前哨江防,他迫令征集渔舟。大臣康植反对道:“朝廷征渔舟,渔民何以为生?此事万万不可。”这话本是谋国之言,史嵩之却将他贬为江陵酒官。
军器监主簿高斯得应诏上奏,请求赵昀再选择一位宰相和史嵩之共同处理朝政,惹得史嵩之大怒,指使党徒弹劾高斯得,说高斯得和其叔父礼部尚书高定子不可一同在朝任官,将高斯得赶到绍兴任通判。
太学博士刘应起入对,和史嵩之顶撞立几句,这更不得了,史嵩之怀恨在心,直接将他免职,赶回老家。其他如杜范、游似、李韶、赵汝腾等正人名士,都以不合史嵩之心意赶出朝廷。
史嵩之一手遮天,朝中无人敢出声?当然有!史嵩之刚被任命宰相之初,监察御史王万就上疏弹劾史嵩之,说他史嵩之没有相国大臣之体。史嵩之很恼火,可皇帝赵昀罩着他,因为他大胆直言,特意提拔他为大理少卿。然而王万并不醉心于官场,他辞了赵昀的提拔;赵昀又让他到地方为知府,他也辞了;迁为福建提点刑狱,又辞了;升四川宣谕司参议官,还是辞了。他就是要退休,大概他早看出,史嵩之当政,没他好果子吃,还不如回家做田舍翁实在。可惜的是,王万回去不久,就病逝了。
后来史嵩之罢相,赵昀想起王万的先见之明,感概不已,特意给王万后代亲赐御笔,说王万“立朝蹇谔,古之遗直,为郡廉平,古之遗爱。闻其母老家贫,朕甚念之,赐新会(新发行的纸钞)五千贯,田五百亩,以赡给其家!”赵昀彰扬忠义之士,值得肯定!
公元1243年,赵昀打算召赵葵入京,授宰相之职。史嵩之指使言官议论说,宰相要用读书人,赵葵没有进士功名,自惭形秽,连忙上表推辞。
这年闰八月,天象异变,古人对此十分看重,太学生、武学生、京学生争相上书朝廷,攻击史嵩之,说都是宰相史嵩之不称职的原因。史嵩之见此,也假惺惺的上表,请求转为“祠禄官”。赵昀都没有理会,毕竟,史嵩之还是有理政才能的,离开他,赵昀有些不适应。
可是史嵩之难以安坐于宰相宝座了,因为又一位猛士出场了。
第二年六月,刚考取的进士徐霖以史嵩之携战功要挟君主,聚党专权,上疏揭露史嵩之奸诈阴险,隐藏很深。徐霖说:史嵩之首先夺了赵昀之心,其次夺了士大夫之心,最后夺了豪杰之心。如今的大部分士大夫,都被史嵩之奴役收买。史嵩之的御众手段特别隐秘,他并非大张旗鼓、明目张胆地教人为小人,而是在善良之辈中选择柔弱者驱使。对方稍有违背,则舍弃不用,以此警告其他人。所以这些柔弱的人,开始虽然想做君子,但是名节终究抵不过富贵的引诱,道德和利益的选择会在妻妾的劝说下迷失自我,最后顺从史嵩之。史嵩之变化之术之高超,举朝上下都为他所蒙蔽,几乎没有不被他欺骗的!徐霖说得很深刻!
徐霖的奏疏递入朝廷,举朝之人为之吐舌不已,对徐霖佩服不已的同时,又暗自担心徐霖的安危。史嵩之怒火中烧,但徐霖是一位刚中第的进士,官职也仅是沅州(湖南芷江)教授(正九品),史嵩之能奈他何?只好对人道:“朝廷大考,花费不知有多少钱财,聚集天下贤士,一省才有一位省元,没想到浙西取的却是一位狂士,真是让人为之叹息!”
史嵩之来不及对徐霖做出处理,一件天大的祸事从天而降,这件事,对其他人来说再普通不过了,可对一位贪恋权势者来说,则是致命的打击。什么事呢?我们下节再讲。
佐料:周密的《癸酉杂识》别集下,记载的徐霖则是另外一番模样。
徐霖字景说,三衢(浙江衢县)人,为浙西路的省元。徐霖为人追求名声,士大夫比较轻视他。他在居所,终日与诸葛亮图像对坐,谈论天下大事。宫内宦官害怕他的利嘴,都送金帛给他,他也坦然接受。
赵汝腾很欣赏他,多次向赵昀推荐,甚至把他比做范仲淹,朝廷多次召他,他都推辞不进京师,等到授予他著作郎时,他则急不可待的来上任。
徐霖举止癫怪,狂妄自大,有士子来请教,拜在庭中,他端坐接受,不发一言,闭目养神多时,突然起身,并说,我得道了。
《宋史.徐霖传》则记载:徐霖父亲死,他哀毁号绝,七日水浆不入口。居家乡三衢时,三衢守臣游钧聘请徐霖讲道,每日听者有三千人之多。
两者记录相距太远,孰是孰非,读者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