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思考(杨桦)
听了这堂十分新颖深刻的绘本识读感悟课,感觉时代变迁所引发的教育改革真的不远了,以前一根粉笔走遍天下的模式,考验的是授业者的个人风采吸引力,听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种新式课堂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这堂课中老师巧妙地运用电子统计和精彩的小组讨论,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组讨论模式,学生在老师带动引领下这种自由自发的思考与讨论,在电子反馈器的帮助下更直观更深入。下面我就结合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对本课中,老师的小组授课模式浅谈自己的感悟。
(一)“以生为本”的小组合作。课堂上,老师组织了两次有序的小组讨论,第一次讨论的问题是:虎斑猫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第二次讨论的问题是:虎斑猫的爱是什么?孩子们整堂课都在积极地思考和探讨中,老师从主导地位转换成陪伴和主持人的地位!这两次的小组讨论,都是老师结合文本的认识和孩子们的认知特点有序地开展的。讨论一开始,老师就给出了讨论要点和讨论要求,孩子们思维清晰、游刃有余、积极主动地开展四人小组讨论,计时器一停,老师将各个组的“小组合作单”都呈现在大家面前,并且用数据统计的方法,一目了然地了解孩子们的心声。在这整堂课过程中,教师不再站在讲台滔滔不绝地讲述知识点,而是去观察、聆听学生的小组活动,并及时给予一些适当的指导。正如王博士所说的,对话是所有参与者针对一个问题的深入交谈,它是聚焦的、深化的,适合用于针对概念进行深度探索的教学活动。
(二)真实课堂与博士论点的巧妙结合。1.“小组合作”学习: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中小组讨论的改进与策略,这堂绘本课就更击中人心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堂绘本课里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从而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王博士的文章和绘本课的结合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原来我们一直以为的“小组活动”和以往课堂中的 “小组合作”区别很大。本堂课中小组活动结合了三种形式—“小组讨论”、“小组对话”、“小组合作”这三种形式都是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来研讨,而且老师都把课堂时间更多地让渡给了学生,充分展开了生生之间的互动。这启发了我的思考:我们课堂上大部分的小组活动,应该都属于这种"对话"。
2.独立思考在小组讨论前的重要性。在本课的授课中,老师在讨论一开始,先给孩子们30秒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后,开启了组内对话。让学生完成个别思考。没有经过个别思考而直接开启小组活动,就会让小组成果淹没了独立思考。大家都针对同一个问题解释自己选择该答案的理由,从而推进对“动能定理”的深入了解,在碰撞中形成更有深度的思维交流。又采用随机挑人的方式来分享或检测讨论结果,这样才会让每位学生都高度卷入小组活动中。
3.小组“合作”与“分工”。顾名思义的"合作"必然有分工。也就是说,必须由小组所有成员在完成各自分工后,实现总任务的达成。在活动的要求里,老师就明确指出讨论的目标问题。本课的小组合作中,老师有序地让孩子们合理地组内分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更全面地锻炼。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小组对话,要想确保活动达成预期的效果,王博士提醒我们都要关注以下三点: (1)所有人都参与, (2)小组要有总结汇总, (3)所有人都能说出结论。为了实现人人都参与、人人能能说,教可以又用"随机挑人"来替代”小组推荐"的方式,使每位学生更增添参与感、紧张感,从而让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把组内每位同学发表的重点记录下来,最终汇成本组的结论记录在“小组合作单”里。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结论"并非要求小组成员必须达到"一致共识"。因此,在进行小组汇报时,学生要报告的是小组讨论后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一致性的,也可能存在分歧。所以,报告中不仅要呈现大多数。
4.“应用反馈器”的课堂角色。应用反馈器,能方便快捷地收集、统计到学生的选择,使拼图式的分组得以顺利实施。由于采用“拼图法”的小组合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被不断扩大、不断被碰撞,思维能力得以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还相互合作,完成了任务,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迁移知识。 正如王博士在文中所说的那样,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问题设计与教学流程掌控能力。
本课中老师的知识掌握与课堂把控,它的实施流程看似与日常相似,但却真正地落实了“以生为本”得教学宗旨,课堂中不断打磨,让孩子们的读书心得体会富有个性而深入。真是十分值得学习的一堂新时代课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