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到公司早,办公区空无一人,东面的卷帘遮住了阳光,又尚未开灯,办公室有些昏暗。
照旧在工位前放下包,昏暗让人目明,我突然发现桌角的一堆材料保持着它的模样已经许久,里面夹杂着些什么,几乎记不清了。只模糊记得是些项目资料,隔一段时间都会整理下,但数量和模样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干脆趁开工前,再收拾一下,没想到,这就来了场小小的断舍离:
参加行业论坛拿回来的宣传册
半年前就已经结束的项目材料
公司新年发红包时留的纸袋
用完的笔记本
同事送的许久未使用的加湿器
多余的快递单
以上所有东西都被我清理掉了,清理完工位顺眼多了。什么?差别不大?可见我平时也是个爱收拾的好同志啊!
我很疑惑为什么自己一直留着这些看似有用、实质无用的东西呢?归类一下,无非两个原因:
1、未来可能用得上
2、丢了有点可惜,暂时先留下吧
《断舍离》是可以改变物品观念的一本书,我非常认同书中讲到的理念,它说:
1、应该从“我”出发,去考虑我们与物品的关系。
“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被物品控制了。
那些参加活动拿回来的宣传册,内容挺好,丢了似乎很可惜;同事送的加湿器,使用频率极少,但我一直不舍得丢,似乎丢了就相当于背弃了别人的心意。天哪!那是两年前的东西,我不就是这种无谓的道德情感绑架了吗?
反过来,多问问自己“我要不要用?”而非“这东西能不能用”,从“我”的角度去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系,问问自己是否需要,是否舒服。
如果不是,扔掉!
2、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价格不能决定物品的价值,只有当他被使用,才是价值的体现。没有被使用的物品,即使再物廉价美,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买了很贵东西,如果一直不舍的用,潜意识还是在说“我配不上它”。
3、物品与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那本放在办公桌上的书,公司尚未搬家时就在了,一年过去了都没有看完。那些已经完结项目的纸质资料,根本不会再有人找我拿,如果防止未来需要,电子留存就好了。
基本上,一年内不用的东西,很大的概率以后都不会用了。
担忧未来,总觉得没了这件物品就过不下了的未来担心不已,但这一天却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出现过。相比较凌乱,堆积了聚焦过去和未来的物品才是问题——我们是被这种担忧控制了。
书中也提了些具体的做法,比如:
要敢于用高级的物品
不要将就,要让身边的每一件物品都是精致的,是你真正所爱的。
任何收纳空间只用70%
不要过于担忧未来,敢于说再见,把重点放在当下,而不是非日常上
一旦开始,就把这个空间处理到完成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