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看师傅推荐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跟着主人公塔拉也是作者本人,一路成长走来,似乎也影射了许多自己的成长之路。
我们常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就如卡尔.荣格曾说过的,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的时候,他就可能是你的命运。
说说我的童年生活,九岁父母离异,跟着父亲,那时最不爱听的歌是《世上只有妈妈好》,也从来没体会过在母亲怀里撒娇,记忆中最多的场景都是坐在父亲的二八车前杠上,听着父亲用口哨给我吹各种歌听。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敏感、好洞察,在大人眼中我便是那个早当家的孩子,可这背后又有谁会在乎一个孩子的不情愿和无奈。这应该是每个人在他生长环境中所作出的相应的本能性的自然反应,也许是为了更加受到重视和夸赞也或是为了得到爱。
从小学到中学应该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而离异,为什么我要去被动的承受因他们的决定而带来的这一切,为什么我就不能像太多身边的孩子那样拥有一个完整的家。那时的我会有太多的抱怨和不能理解,大概应是在高二的某一天,不知触动到了什么,就一瞬间,下意识间就觉得能够理解父母离异这件事情,那一刻似乎是能够理解到任何人都有按照自己想法活的权利。
自己这一路走来父亲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父亲小学没毕业,接了二爷的班进了工厂,成为了一名汽车修理工,为人踏实、本分,最主要的是与人为善,父亲心眼儿好,这在整个车间是出了名的,哪怕是遇到有人到家里来要饭,父亲也会请到家里,和我们一起吃饭,吃完饭再从米袋里舀上两碗米装进他们的袋子。从小耳濡目染的我,在后来的日子里,使得我会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没有条件的对别人好,即便这期间有时自己内心也会有无限委屈。
妹妹的教育也大抵如此,我和妹妹的成长基本都属于放养式,别人家女孩在外边玩到晚上九、十点,父母就会着急的催个不停,我们俩从来不会有人催,即便是凌晨回去。我妹打电话给我说,原以为所有的家长都是如此,上了中学才知道原来不是的。我俩时常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我甚至连结婚这人生大事,都是自己把自己给嫁出去的。给父母打电话说结婚的事儿,父母就问对方人怎么样?说是只要对你好就行,最后再说了句:“祝你幸福”。婚礼没有父母参加,当时还觉得没什么,后来渐渐觉得好像身边真没有这样的父母,心里不免会有一些酸楚。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自我的认识中都觉得一切都“理所应当”和“本应如此”,那些就是“对的”。随着环境和后天的各种学习及认知的不断提升,当自己逐渐从自身的意识中意识到这些固有认知模式的存在,并能从中抽离出来,再来看“自己”的时候,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每个人几乎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在成长环境和原生态家庭的影响,形成一个“我”,当我们从潜意识中,将原有的自我抽离出来时,我们需要认识到任何一种认知模式,都有其相对性。
一方面,我们固有的认知模式在之前那个特定的环境中一定曾让我们受益,我们的敏感,我们的好洞察,如主人公塔拉,父亲的封闭意识,让他学会了更加谨慎和敏感,也因此会有更强的独立的思考的能力。又如我,因为父亲的放养式教育,使得我更加有主见,增强了自己的独立判断力。这同时又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伊丽莎白的童年生活,从小父母特别关注她身患抽动症的哥哥,使得她从心理学上被称之为那种被忽视的人群,她从对哥哥及父母的愤怒到理解和接纳,在慢慢与自己和家庭的和解的过程中使得她比常人更具那份责任、担当和坚守。也正是因我们存在有固有认知模式的瓶颈及壁垒,当全新的认知模式去强烈的冲击到我们时,我们也会相应的比许多人更加敏锐的去触碰和认识到自己潜意识中认知的缺陷,并从而开始有意识的做出改变。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作为父母的他们,也是独立且自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主观认知,至少在他成长中,他们的固有认知告诉他,那就是他认为的最好的选择,这些也一定曾让他们所受益,至于他们是否能够认识到他们固有认知模式的壁垒,并是否愿意为此做出改变,这也终将属于他们自己的事,也许他们此生都没有机会去使得他们的潜意识进入到他们的意识中,在自己的认知边界中会认为那就是整个世界。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并去接纳这一切的现实存在。当然,还因为是我们自己需要他们,而并非他们罪有应得。
还有就是当“自我”对曾经的“本我”有自主的认识后,需要我们自觉的做出主观的“控制”。是的,主观的“控制”,当我们的认知维度不断得以提升,当认知的冲突和矛盾产生时,我们应当主动的做出反应,愤怒本身就会是一种治愈手段。如主人公塔拉在上大学期间父亲仍试图去操控她的思想,试图对其“赐福”,当她能主观的认识到这一点时,她说出了——不!我受父亲影响,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即便内心是委屈的,当我意识到这些的存在时,我告诉自己,我要去说——不!主观的控制自己去做出决定。用塔拉的话说就是学会为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自己而不是为任何人。
所以有时候逆境真的看起来很大,很难以克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切的存在,反倒能锻炼我们非常强的一些超乎想象的能力。它让我们更善于“控制”自己,所以如果我们善于“控制”自己,我们也可以走出另外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这会让“自我”比“本我”强大起来。
如果在自己的成长中可以去抽离出自己原有的一些固定思维以及认知模式,并且认识到这些固有的认知思维的现实存在,并通过认知维度的提升和重塑自我,是可以与自我和解以及消减来自原生态家庭对自身带来的负面影响的。
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一路学习文化以及成长的过程,正是我们学着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生命,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过程。一个人形成的种种认知,既这个人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才能帮助一个人独立的地去实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是认知模式在决定着我们将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认知模式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这既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
还有一句——因为我们都曾受过伤,却因此拥有了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