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闲来无事,追剧中无意中翻到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爱情电视剧,结合当代婚恋剧,深感对比强烈,感触颇深。中国人的婚姻观几经变迁,或许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婚恋题材影视剧中一窥究竟。
中国第一部婚恋题材电视剧里程碑式的作品,那就是《渴望》。剧中的女主角刘慧芳,正是能够体现当时传统婚恋观的一个典型人物。《渴望》中的刘慧芳,几乎是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她善良孝顺,隐忍大度,不求回报。她无怨无悔地为家庭付出,并将捡回来的孩子抚养成人,最终还因为想成全丈夫和丈夫的初恋而提出离婚……
从《渴望》中刘慧芳与王沪生的人物设置中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刘慧芳是典型的圣母形象,好妈妈的代表,老好人,照顾所有人保护所有人。而王沪生则更像刘慧芳的孩子而不是丈夫,被保护被照顾,而最初他对刘慧芳的爱情也是出于刘慧芳更可以保护和照顾他。他们之间的爱情更像是母子情。这部剧在当时的热播应该是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集体潜意识。当时中国人的婚恋观一定是男弱女强,男性社会对母爱的渴望,男性的集体巨婴形态,才塑造出刘慧芳这样的形象来,刘慧芳也成为当时中国男人集体的偶像。
90年代的《过把瘾》改编自王朔的三部小说。这部电视剧讲述了男主角方言和女主角杜梅从相识、相爱、相斥、相离、相信,以至到最后再次相聚的故事。用现在的话说,男女主角整部剧都在“相爱相杀“,让人不禁感叹,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好好相处。
剧中的方言,典型的直男,北京痞。整部剧中几乎我看不到男方向女方主动献殷勤,追求的情节。婚前几乎没有,婚后更没有,没有对妻子的甜言蜜语,亲亲爱爱,还动不动就瞪眼发火。和我心目中被爱情冲昏头脑的男性相去甚远。而杜梅则有严重的迫害妄想,口头禅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每天担心丈夫不爱自己,每天像盯贼一样盯着丈夫,怕他有外遇。是不是过了点?事实上,杜梅心中已经有一个概念了,那就是方言本不爱她,也不想和她结婚,总有一天要变心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概念,她在沿着这个路线忠实的饰演着一个被害者的角色。最终幻想变为现实。
当时同样人设和类型的电视剧还有《牵手》和《中国式离婚》,一样的男性冷漠,女性焦虑。男人似乎都在逃避婚姻家庭和自己的妻子。而他们妻子则敏感猜疑,似乎是得了迫害妄想和情感饥渴症一般疯狂。两个人上演一出猫捉老鼠的游戏,不停原地打转,乐其不疲。这个时期中国人的婚姻让人感到是神经质的,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让人感到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本没有必要,但必须如此。这也应该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集体心理发展水平有关,但我也不能详细分析具体原因,各位读者有何高见可以留言给我。
之后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婚姻家庭剧,例如《双面胶》、《我们俩的婚姻》、《新结婚时代》等等。这时的电视剧里家庭矛盾明显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了,而加入了双方家庭,主要是婆婆。这可能与中国进入青年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夫妻双方父母更多涉入两个人的婚姻有关。此时婚姻家庭问题主要指向了小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分离,以及人际边界问题。
而当前热播的婚恋电视剧里,则具有自己的时代的风格,例如《欢乐颂》《我的前半生》。剧中的人物显得更开明更自由更西方。他们不再纠结丈夫爱不爱自己,不再纠结有没有房子,也不再纠结婆婆来不来住。合适在一起,不合适分开来,甚至可以不要婚姻。我们不再死缠烂打,但仍然认真的爱着。这时的人更自我更独立,不再要求别人,而是主张我要什么,强调自我意识,两个人是以各自独立的个体在一起。
纵观中国婚恋题材电视剧,我们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中国男女婚恋观的变化。从最初的不知道爱情是什么,到在爱中失去自我,到被生活琐事磨损的爱情,到在爱情和婚姻中更自由更自我。给我的总体感受是,时代是发展的,人似乎也从小长到大,从蒙昧走向开明。八九十年代信息的不通畅,特殊社会事件,时代特征等等的局限,让人的思想也产生种种局限。就像是没长大的孩子,不能说他们傻,而只是他们还被蒙在鼓里。慢慢的我们长大了,知道更多的生活的方法和思想,于是我们不再纠结。当然,未来的我们会更加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