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每一次授课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所以一个语文老师讲课要常讲常新,即使是你曾经讲过的老课文 ,比如今天新授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一文,作者元代散曲家马致远。
对于这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很多同行都可以即口而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作者借助九种景物,一字一景,可谓是“惜字如金”。它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传达出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此曲被誉为是秋思之祖。
今天是周五,第一、二节课都是语文课,刚结束七天假期的这些普通班的学生,玩惯了,假期里估计不会预习新课的。我特地提前10分钟就到教室外候课,班主任看到我就提醒学生:“你们的语文老师已经在外面等候了,快点收拾东西,准备好课本!”我进教室环视四周,再次提醒同学们拿出笔,语文课本和《语文同步练习手册》,这样的上课准备工作,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养成。
预习开始,体裁、作者、写作背景、字音,文章脉络图解,这些学生借助手中的《语文同步练习册》都可以自行解决,我要学会果断的放手。这是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二:体会音韵美,感受文中之情。读准节奏环节:学生读出节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反问:“断肠修饰人还是人在?”学生修改为“断肠人/在/天涯。”找韵脚环节:点名一学生标出ya、jia、ma、xia、ya,这点难度不大,随后概括出句句压韵,压a韵。 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韵脚重读适当拉长,语速稍慢。学生在经历齐读,师范读,学生再读后感受出伤感之情。
学习任务三:梳理内容,提出预习中有疑惑的地方?学生问题:西风是什么风? 西风,字面意义是指从西向东吹的风。 古人常常用 ”西风“ 一词比喻秋季。 按”五行“ 说,西方 ”属金“ ,也把西风叫做 ”金风“ ,秋天也叫做 ”金秋“。一般指秋风。比如:李白《长干行》中:“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晏殊的《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的“西风”都是指秋风。( 课后查百度:1.指秋风。2.指西洋习俗、文化等:~东渐。3.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贺敬之《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学习任务四:体会反衬手法,感受曲中悲苦凄凉之感。“小桥流水人家”读起来我们会感受到一幅温馨的家的感觉,似乎和整曲曲风悲凉之感相矛盾,这是为何呢?(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这是以温馨之境反衬悲凉之感,是对比的手法。)追问:文中还有类似的写法吗?引导学生再读,可惜的是学生没有读出来。提示:羁旅在外的他,奔走在古道之上,骑上一匹宝马良驹不可吗?那样也可以尽快赶路啊。学生齐声答:“瘦,瘦。”“嗯,瘦字写出了马因路途遥远而瘦,也写出了作者不知人生之路在何方。作者悲苦凄凉之感跃然纸上。”再读,读出这种悲苦凄凉之感。
任务五:仿写:以“天净沙”为曲牌名,填词,写秋景。让学生观察这首散曲的形式找规律,第1、2、3、5句六个字,第4句四个字,句句押韵。我一提仿写,学生说,从没写过,个个露出胆怯之色。我就激励学生,试一试把上周我们仿写春写的秋雨文章,用5句话,28个字表达出来,你就是现代散曲家了!学生一听到“家”,就又呈现出跃跃欲试之态。动笔创作中……又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遗憾的是学生创作明日我才能看到。)
本来安排的一个课时是教学,就因为想让学生多点突破与尝试,我超课时了。说实话真不知道此举如何?因为我与同学共仿写过程中,感觉句句押韵有点儿难度,在次就不把自己的拙作呈上了。
课程结束,我翻看自己关注的邓志刚老师的工作室,遇一喜事,我的仿写安排竟和邓老师不谋而合了。我就在想:对自己这么熟的一篇文章的授课,我没有按照自己轻松的授课思路进行教学,对我自己也是一次突破,因生而授,学生知道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讲就讲学生疑惑的、对学生思想有挑战的内容。不管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是一次成长。我感觉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前进路上攀登小山的过程更能激起斗志!
(附:邓志刚语文工作室:《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句法别致。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除了第四句四字,其余全部六字,句句押韵。让孩子们仿照《天净沙》的曲调填写一首小令,可以激发他们的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