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和好友聊天,她无意间说起发生在她老公和五岁儿子之间的小事。
上周星期天,她老公照例和渔友们去垂钓,由于钓鱼的姿势保持得太久,回家后腰部胀痛。
第二天上班回来就直接躺在床上,儿子在客厅看电视。好友心想:以前她因一个小手术住院的时候,儿子特别懂事的说了很多窝心的话,想把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幸福感让老公也领会一下。
就有了接下来的一幕。
“立伟,爸爸生病了,很不舒服。你去安慰一下爸爸吧。”
“我要看电视。”
“电视重要还是爸爸重要呢?”
“电视。”
听到儿子的回答,她心里很是疑惑。问我:我儿子怎么这样了呢?
其实,我也疑惑。立伟一直是那种特别懂事的孩子。和她去买菜,我抱着小女儿,立伟都会主动帮我推车,或者牵着我儿子走路。
她老公看到她在沙发上玩手机就会对立伟说:“你妈妈就知道玩手机,好懒!”
立伟也会帮妈妈辩白:“爸爸,那是妈妈好累,她是在休息。”
去商场她老公给立伟和女儿买了什么吃的,立伟也会要求爸爸给妈妈也买一个。
对于这种疑惑,我们聊了好久。直到她说;每当我对儿子说,妈妈好爱你啊。谢谢立伟这么心疼妈妈。她老公听见就会冒出一句:你们好恶心啊!
2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儿子正带着他妹妹在玩车。这让我想起最近他的一些小举动。比如我削水果,我儿子会跑过来说一句:“妈妈,小心一点哈,不要伤到自己了,不然我会心疼你的”。我在炒菜,我儿子会搭一个凳子站在我旁边对我说:“妈妈,你小心一点,不要烫到自己了,不然我会心疼你的。”我拖地,我儿子依旧会跟在我身边对我说:“妈妈,你小心一点,不要摔跤哈,不然我会心疼你的”······
近段时间,只要我做一些他觉得有危险的时候,就会好心的来到我身边提醒我小心一点。对于他这种举动,我也没有多想,单纯的觉得孩子成长很快。
3
小区有一个妈妈,我对她印象非常深刻。每次她踏着高跟鞋从我身边走过,我都会多看几眼跟在她后面的她的儿子。
追溯起对她的印象,是她对我儿子说了一句没教养。想必每一个妈妈都会排斥这样评价孩子的话。
记得那天我和玩得来的几位妈妈在小区相遇,一群熊孩子就跑去玩石头。玩着玩着就有一个陌生的孩子在哭闹。在我们的意识里,这个年纪的孩子,磕磕碰碰是很寻常的事。也都没有放心上。直到一句“这群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撞进我的耳朵,我才意识到,事情好像有点严重。
当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那群熊孩子往绿化丛里扔石头扔得很开心,就她家的孩子被她死死的拽在手里。我们恍然大悟,她孩子想去玩,她嫌脏,就把责任推给这群熊孩子。她愤怒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这群熊孩子带坏了她家的绅士。
自此以后,我就对她有特别的印象,比如门口超市买东西,遇到她拿包裹,“我说三个就三个。快点去找。绝对三个。”或者是看到她逛街回来,她的乖儿子缠着要她抱“谁叫你要买这么多东西,给你拿了东西我就抱不了你。要不你就把东西扔了。”说着说着就把她儿子手里的玩具扔一地。然后就是她继续在前面走路一阵风,她儿子在后面哭着追。
每次看到他儿子畏畏缩缩的躲在她身后,我心里总是感慨万千。
4
还有一位妈妈,在我还没怎么去专研儿童心理学的时候,我很是羡慕她的孩子。认识她的时候,我儿子一岁半,她儿子一岁八个月。每次她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只要说一句“不许哭,1,2,3 。”她孩子立马不哭了。而我家的熊孩子,要哭肯定少不了一分钟。那时候挺着大肚子,带着他玩,简直是煎熬。
但是到了现在,她儿子遇到一点不如意就会在地上打滚,哭声惊天动地。
5
蒙台梭利说:在儿童教育中,成年人要扮演一个旁观者、协助者,而不是教导者的角色。用我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就是在教育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和身高都要和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不能因为觉得煽情而不对孩子讲“我爱你”“我心疼你”;也不能用二十几岁的思维去代替孩子思维。
我和孩子说话,习惯先蹲下,或者是看着他的眼睛。会仔细去聆听孩子的需要然后表达自己的想法,会给他解释为什么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原因。比起担心孩子受伤,更在乎他学会保护自己。
修正自己的姿态,放低自己的智商。只有理解孩子思维,才能明白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自己的理解力代替孩子的理解方式。
做父母的我们,别把自己的姿势摆得太高,让孩子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