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与妻子二人吃过晚餐在家读书学习,煮着一壶茶,看着,饮着,时而讨论些各自认可的观点或者读书的感受,这是年后我们几乎每晚的必会。之前也计划过这样的生活情景,但时常因为工作忙或者性情的懒惰而未能实施,直至女儿越来越大,逐渐在以自己的思想看待学习周边,我们又一致认定言传不若身教,要使自己的女儿一辈子热爱读书勤于学习则首先得作为父母的我们对于此事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坚持。
我一向喜欢读些古典文化类的文字,最近则因常写简书散文又不太明散文之要义所以买了几本散文经典文集在拜读,妻子则当作母亲后偏爱读孩子教育类的。于读书讨论时我们逐步发现世间大多朴实的道理蕴藏在最真实最普遍的生活琐事里,不用去大书特书。
昨晚看书过程中,妻子突然说话道:“我少时对于父母的教育引导基本还是接受的,但是对于他们限制我交友一事至今想来仍然觉得难以接受”
我当时就问道:“关于交友一事有什么是你直到现在还无法忘怀的?”于是妻子就叙说了当年的一件往事:应是小学三四年级时的事,乡镇小学读书,人有百样,孩童自然就有读书成绩好成绩差的分别,妻子的父母对她念书?是寄予厚望的,所以也就多次严厉要求她不要与成绩不好学生交朋作友。其时妻子颇为不认可,认为那时父母压根没有向她解说过她可理解的缘由以及必要性,只是说确保学习成绩好,可她成绩不差。所以哪怕到了现在妻子依然念念不忘此事并表示对于自己的情感意识多有压抑的影响。
妻子问我:“我们家九九今后上学时你对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我稍作思考大致亮明自己的观点:“首先我认为你父母做出这样的要求并没有过错。年纪较小的孩子并无对人对事的正确判断能力,他们又很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影响,父母忙于工作时且未必有足够的见识来引导孩子,那么对孩子做出明显的交友界限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不认同指名道姓的说定那些小朋友不应交往,可以告诉孩子那些行为是不可取的,要孩子自己去判断选择。”
妻子则反驳认为:“孩子年纪小,成绩好坏只是一时的,而且品德是第一的,所以成绩好坏并不能代表品德的高尚低劣。明确规定自己孩子交友的界限会让孩子困惑大人们的自以为是的对错,会让他们过早的有错误的是非观念或者功利思想。”妻子坚持应让孩子自己去选择,而我们完全可以在与她相处的时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她。她觉得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她即使与有些坏习惯的孩子相处也不至于学坏,这是她对于女儿的基本信心。并表示少时她并未按父母的要求全然做到,今日她也并没有学坏变糟糕。而且那时被她父母定义为不可交往的女同学,实在勤劳懂事,工作后更是拼搏肯干,现在与自己丈夫一起幸福得很。
妻子自然说的是有些道理,但我仍然认为其时她父母做的事无论对错的。我对妻子说道:“父母的做法不是对错,只是非高明而已。你在少时你父母采用的只是堵、防一法,他们那时的教育经验也许只能想到这一方法。孩子的成长往往是不可逆转的,他们不可能拿自己的孩子来试错方法,不像今日你可以读那么多关于育儿的书籍。他们爱你的心是强烈的,只是没有太尊重你的意愿和情绪。而且我想他们也只是说成绩不好并未说同学品德有差。孔子也说:无友不如己者。虽然当世注解多以不与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为准,但南怀瑾大师则认为孔子说的是不与志向不如自己或者志向不一致的人为友。所以我还是坚持要告诉我们女儿什么是对错,什么是是非,我会给她自我判断选择的自由。我也相信我的女儿即使是与成绩不好的人做了朋友,因为是人就有优点,我想也会有值得女儿可学习的地方。如此她的人生才有意义和色彩”。
我强调我会疏、防、导、引诸法齐用,会因时变法,因人作为。我相信自己的女儿但更会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保驾护航,我相信她有能力成长得很好,但她需要时间更需要在她少时有人给她挑灯有人为她伐路,我想我和妻子就是这样的角色。
妻子也许因为少时的委屈仍然未能被我说服但也承认我说的有些道理,当然我也在学习如何做一个称职的父亲。我见父母育我,如今我作父母育儿,见过而思,思而并行,我相信我与妻子在读书、学习、讨论的过程里一定能更好的引领我们的女儿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