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2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3
我发现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负面影响。它们虽然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4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5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6
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然而,根据罗洛·梅的叙述,大多数人的感受“像军号声那样单调”。
7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8
提出需求
“你们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你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9
很多人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别人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希望有所回应。也许,我们想要的只是他人的理解。有时我们希望他人采取某种行动。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10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11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
把注意力放在了他现在需要什么。
12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2)大声地提出请求;
(3)换一个环境。
13
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它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也就是“我应该早点知道”或“我不应该做那件事情”中的“应该”。
14
我们做事的动机
为了钱
为了得到赞同
为了逃避惩罚
不想感到羞愧
为了避免内疚
为了履行责任
15
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生气的原因。
体会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分析他人的犯错。
我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16
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17
在回顾个人经历时,我往往想到的是我做得不太好的2%,而不是做得不错的98%。
“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