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吃(太多)--基因

有一位流行病专家研究了2000位同卵双胞胎。同卵双胞胎最大的特点就是两者基因一样,因为是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出来的。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双胞胎出生后就被分别养在不同的家庭。等他们成年以后,研究人员去调查他们的身体状况。本来以为,在完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的双胞胎,体重也应该是随机分布的,但经过严格的比对发现,他们的体重指数有75%是一样的,只有25%不同。这说明,基因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肥胖最重要的因素,它占75%,也就是3/4。

虽然我们说基因很重要,但是“基因负责上膛,环境扣动扳机”。有些人可能拥有瘦的基因,但为什么后来会变胖?其中一个情况,叫作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甲基是一种化学基团,和DNA结合的过程,叫作甲基化;如果它从化合物上脱落,这个过程就叫作去甲基化,这个结构有时会根据环境决定表达或者不表达。

有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就是二战期间,荷兰曾经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整个粮食供应非常紧缺,于是每人每天的热量摄入被严格限制在了500千卡。其中,限制人群包括怀孕的年轻女性,限制时间大概持续了半年。

30年后,针对当时怀孕的年轻女性的研究发现,饥荒时期出生的胎儿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他们出生时体型很小,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营养不良;第二,他们和那些没有出生在饥荒时期的表亲相比,成年后肥胖的概率很高。也就是说,他们刚出生时很小,但成年后会变胖。这说明,基因的改变(甲基化改变)早在他们是胎儿之时就发生了,他们是根据母体所处的环境进行了改变。因为觉得自己处于饥荒环境,所以出生后就会表现出肥胖基因。这时,他们的脂肪储存能力变得更强,为的就是出生后能在饥荒环境中更好地生存。

研究人员在尼日利亚也做过同样的饥荒研究。饥荒出现在尼日利亚的一次内战期间。研究人员对战前、战时和战后出生的1300多个婴儿进行了观察,发现40年后,饥荒期间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腹部肥胖、糖尿病和高血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