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身边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挺无趣的。虽然各个人的性格不同,但每天的生活节奏,所关心的事,所交流的话题大致相同。不同岗位,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人却过着类似的生活。
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多人如此无趣?
“工作压力大,房价高,知识更新快,信息焦虑...”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以上的原因就让我们"单是活着就已经很艰难了,哪还有精力去追求有趣的生活"。
那什么时候才能去追求有趣的生活?有钱了,有闲了,生活就会变得有趣了吗?
肯定不是,很多富起来的人也并不见得就过得有趣。经济充裕了,可精神状态依然停留在以前。
罗振宇举过一个例子,大概意思是,他在北京去看房,女主人开门时他被吓到了,没有化妆,穿着居家服,家里到处乱糟糟。他看不到一个中产阶级应有的精神面貌。
和菜头也举过一个例子,在几十年前,经济很落后的情况下,他姥姥(人物关系记不清了)的家里一直是保持得一尘不染,每一颗纽扣都是扎扎实实地系在衣服上,老太太一直是保持着干净清爽的精神面貌。
虽然经济条件很重要,可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同样,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之所以生活无趣,是因为自己变得无趣了。
以我自己为例:前段时间,我是挺焦虑的,感觉时间过得非常快,而自己的成长速度很慢。迫不及待地追求进步。于是会去计算时间的投入产出比,恨不得把一天中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用于学习上,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大的进步。
可效果并不好,除了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外,还觉得生活相当无趣。好像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那些能给我带来经济效益的事情转,而忽视了生活本身的质量。更忘却了自己的兴趣。
仔细想想,我已经好几年没认真对待自己的兴趣了。以至于这个兴趣快消失了。
我的兴趣是读书写作。
大一刚入学时,几乎每晚都会去图书馆看书,带着一个小本子,看到好的句子,就摘抄下来,回到宿舍后,再将这些笔记打到word上,笔记的数量多了,再将这些文档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了三年,这些笔记现在依然还在。却没有再翻看过。可能是愧对于当年那么认真的我。
自大四开始,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再也没有认真地阅读、思考、写作了。虽然有时会有想表达的冲动,要将想法写下来。最后都作罢,给自己找的借口是懒,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怕,怕自己写出来的东西烂,只要不写出来,就可以糊弄自己:我只是懒,只要我想写,其实是可以写得很好的 ...
因为怕自己写得不好,同时觉得写东西太耗费时间,也没什么用,于是好几年都没写作了
也许正是这些没用的事让我们变得有趣
今天仔细思考,觉得我们生活之所以变得无趣,是因为没有认真对待自己,没有认真对待生活。
一个有趣的人应该是怎样的?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为达目标会认真对待,全力以赴
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让生活有趣的极重要原因
再忙也要有独处的时间空间,在独处中找回自我
以上这些看起来是很假大空,没什么卵用的样子。究竟有没有作用,我也不清楚,不过我会去尝试。正如此刻,我在写文章,手机关机,房门关上,排除一切干扰,安安静静,沉浸其中 ,有一种久违的充实感。虽然对于自己写的东西不满意,没能真正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但这没所谓。写作,于我而言,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也许不会给我带来什么利益,但能让感到这一天充实,有意义,这便足矣。
我希望,能成为一个认真有趣的人,认真经营生活,保持自己的兴趣,不辜负曾经那个天真又认真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