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又重新将《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电影又细细看了一遍,与其说是电影更像是一场对话。
文学的根一定是放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视角上的。想起曾经自己写下的文章实在无营养,写下风雪,写下浪漫,唯独没有写出思想,只是单纯堆砌文藻,毫无营养。
于是想到了自己的故乡,对于故乡我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印象里家乡的桂花树,沿着县城的干道沿坡而上,载客的摩托在十字路口待客,县城旁山上的柑橘树,构成了我的少年时代。
离开家乡后,家乡的一切都显得十分珍贵。
其实这个家乡也并不是最开始居住的地方,只是曾经的“家乡”已经被三峡工程带来的水淹没,再也回不去,甚至我都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当时搬迁时长辈之中沉重的气氛,而儿时的我并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是大半辈子辛劳的证明顷刻化为乌有,是家乡被一刻摧毁从此变成无根之人。
时代的浪潮推动每一个人前进,相比之下每个个体的感受在时代的洪流中从来都不是重点。
每次见到自己的奶奶亲切外会有一种莫名的悲怆,九十载的人生,究竟经历了多少苦难,在那个战争年代又是怎样求生,新中国后她又历经了什么,这一切都只有她自己知道,我无法知晓。对我而言,她一直都是那副慈爱样,但我心中知道她所经历的比我想象的要痛苦得多。
有时我的心实在浮躁,被现代社会中爆炸的信息轰炸,忽略那些在底层的人民,忽略那些貌似被时代抛弃的人们,丢弃了真实的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中还有那么多在生存线上挣扎之人就会感到如此实在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