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曾根据经济、政治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从音乐的传承关系和音乐形态学分析出发,认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可分为这么三个阶段:“以钟磬音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阶段,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代世俗阶段。,并进一步划分为五个时期:远古、夏商周、歌舞伎乐前期(秦汉时期)、歌舞伎乐后期(南北朝至隋唐)、剧曲音乐时代(五代宋元明清)。
在这样的发展下,我们又将其定义为3种状态类型,即礼乐、宫廷宴乐、俗乐。过去的几日讲述了礼乐制度下的夏商周音乐,今日便继续以朝代为主线进行讲述。
一、宫廷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讌乐,即宴飨之乐,是相对于雅乐而言的重要乐种,西周时就有此称,后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我国的音乐文化成就。
(一)隋唐时期的多部乐
1、隋代的七部乐和九部乐
隋朝建立不久后,就以法令的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制,即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在隋炀帝时期,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
2、唐代的九部乐与十部乐
唐初,继承隋代的九部乐。唐太宗时,废除礼毕(即文康伎),将燕乐列为诸乐之首。(其实可以理解为,更换新朝代,理所当然不能再将前朝的国乐列为之首。)
唐太宗时期,统一高昌,新增高昌伎。于是形成了唐代的十部乐。
3、唐代的坐部伎和立部伎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晚于多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适于唐太宗时期,奠定于武则天时代,最终确立与唐玄宗时期,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以演出形式为区分标志,音乐以龟兹乐为主,不少体现了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结合的新风格。
(1)坐部伎
于堂上坐奏。最多12人,少则3人,闲雅抒情,优美细腻。
(2)立部伎
于堂下立奏。人数少则64人,多达180人,规模宏大,伴以擂鼓,气势磅礴。
不知道说到这里,有没有让大家想起两种西方的演奏呢?从人数上看,这我让想到了室内乐和交响协奏曲。中西方的音乐文化或多或少又有些相似呢?
(3)代表作《秦王破阵乐》,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乐舞,创建于初唐时期。描述的是公元620年(这个时候,西方都还没有室内乐呢!他们正在缓慢的发展格里高利圣咏!),秦王李世民率军击败叛将刘武周,使政权得到巩固,于是将隋末军中流传的歌曲《破阵乐》填入新词加以改编,在凯旋庆功时演唱。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风格特色。
4、三种音乐体裁:歌曲、舞曲、解曲
以上便是今天的讲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