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伐齐梦之队》)
其实拥有打败秦国的强烈愿望的人也有啊,那就是,赵武灵王!
这倒不是说赵武灵王和秦国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他本身就是想吞灭秦国。
哎对,您没看错,就是吞灭秦国。那为什么不是魏国韩国宋国呢?因为秦国最强,谁最强我就征服谁,这就是一代雄主的思维方式。
赵武灵王是伟大的改革家。那是一场服装的变革,史称“胡服骑射”,中原人因此穿上了裤子。胡服骑射以后,赵军战力增长了好几个级数。
赵武灵王是伟大的军事家。他亲率大军败林胡、扫楼烦、灭中山。他如果没有生在帝王家的话,一定也能成为比肩乐毅、田单的将帅。
赵武灵王是有耐心的隐忍者。他一生没有称王,赵武灵王的谥号是后人追封的。当时所有的国家都称王了,宋国都称王了,他还是称侯。
赵武灵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他在活着的时候便把王位传给了儿子,自称赵主父,以便在外常年征战。他这种对权利不关心的态度,也为后来沙丘之变埋下了伏笔。
赵武灵王有奇绝的谋智和魄力。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争之前总是要派个侦查员去敌国考察考察,勘探勘探。赵武灵王派出的这个侦查员,是他自己。
赵主父以赵王新立为由,派了个慰问团出使秦国,自己化妆成使团里的小吏,一路上秦国的风土人情、山川地形尽数被主父收入囊中。
在秦国朝堂之上,赵主父与秦昭襄王应对自如,问答入流。昭襄王诧异于这个赵国的小吏见识竟如此渊博、气度竟如此不凡。当其得知那人竟就是赵主父时,主父已出了秦境了。
这一段历史如果被拍成电影,一定会非常有意思。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赵武灵王觉得终于可以开始自己的灭秦之路了,然而他已经走到末路了;他觉得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其实一切即将结束。
赵惠文王四年,八百多年前,商纣王修建沙丘宫,肉林酒池,夜夜笙歌,男女裸身,纵情其间。后武王伐纣,沙丘宫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赵惠文王四年,八十多年后,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于沙丘宫一日暴毙。
赵惠文王四年,公子成、李兑发动政变,赵主父饿死沙丘宫。
于沙丘宫发生的这三件事,都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赵武灵王一代英主,死得实在太过凄惨。每念及沙丘之变,都无法抑制心中的郁愤和惋惜之情。而当我看到《乐毅列传》时,这份惋惜之情又被无限放大:
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
又是该死的沙丘之变,乐毅弃赵从魏,后燕昭王于易水设黄金台广招贤士,乐毅北上入燕。
沙丘之变后,乐毅为何离开赵国?可能是因为政治避难,也可能是乐毅觉得一个弑主的国家是靠不住的。太史公没有给出答案。然而终究是沙丘之变改变了这一切。
我常常假想,如果没有沙丘之变,那么赵武灵王就可以把积蓄了二十多年的力量倾泻于秦国。而乐毅也一定会得到赵武灵王的重用,到了那时,我们就很有可能会看见战争史上不输于关公战秦琼的一大盛况——乐毅战白起!
而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的较量,也会使这段历史更加的璀璨。
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设想。
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国策承自商鞅,而商鞅的基本思想之一是重农抑商。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不是抑商,而是彻底地打击、消灭、杜绝商。在秦国只有两个职业——士兵和农民。商鞅认为商人是社会的毒瘤,一切不稳定的根源。
齐国的国策承自管仲,而管仲在从政之前是当过小贩儿的。所以齐国对商人的态度怎样、齐国的贸易发展怎样,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最终统一六国的不是秦始皇而是齐始皇,中国会不会早于西方世界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