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作两个月以后,最初的新鲜兴奋、激情满怀劲头过了,陷入了焦虑与迷茫,每写出一篇文章,自己都不太满意,要改却无从下手。很希望能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朋友的分享中看到了文叨叨写作营的开营消息。其中有一点吸引了我:小班授课,学员文章亲自点评,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一对一解疑答疑。
之前就有关注她的简书,文章记录的虽然只是她自己点滴的生活和思考,文字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喜欢她朴实的文风,也佩服于她的职业经历(5年时间做到图书总编辑,跨行进入互联网,3年从小白做到百度高级产品经理人,又裸辞进军自媒体),于是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昨天晚上,在脑洞大开的毕业典礼中结束了21天写作营。我毫无例外的失眠了,想要写点什么的欲望一直在脑中盘桓不去。
我想说一说我在这个21天写作营中到底学到了什么。
1、学着做一个细节控
从进群开始就深切感受到文叨叨老师是一个细节控,她自己也笑称自己有强迫症。
她给每个人都发了入学通知书,按报名的顺序编好学号。一进群要求学员群昵称必须按统一的格式修改(学号|名称|个性标签)。
听课群和聊天群严格分开,而且不到闲聊时间(晚上7点后),聊天群也不能随意发言。起初随心所欲惯了的众人哀嚎一片。
等真正开营才发现这些都是小case,真正丧心病狂的在后面。
课程的内容、课表安排、作业的形式细化到了每一天。
对作业打卡的要求更是龟毛,作业提交的时间、标题格式、邮件内容形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按规定就视为缺勤。(直接上图直观感受下)
我就有一次因为邮箱出问题作业提交不成功,虽然第二天补交,仍然被记了缺勤。
还有提问答疑的形式、毕业典礼的每一个环节、毕业证书的设计,老师都将强迫症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觉得这些都是小事,无关宏旨。规定太严苛,缺乏人情味。
我却恰恰最欣赏老师这一点。这些看似严苛又麻烦的规定,却能够更快地让事情条理清晰,极大地方便管理,减少时间精力的无端耗费,而且更能够让我们养成细致严谨的做事习惯。
就像她告诉我们说:“不要认为这些细节不重要,其实你的写作、个人品牌的创立、做任何事,都是通过这些细节累积而成的,它传达的是一种做事认真,细致的态度。”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如果我们连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能让人信服自己是个做大事的料呢?
有一首著名的英国民谣: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其中提到的故事在历史上曾真实地发生过,它也提醒着我们细节是如此的重要。
受老师的影响,我也在学着做一个细节控。
写文章要反复的检查修改,力求主题明确,文通句顺,尽量不出现错别字,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文章排版也是修了又修,改了又改,尽量让它美颜出镜,而不是素颜扑街。
2、做事之前先理清“概念”
叨叨老师有一句名言:聪明人理清“概念”再上路,只有莽夫撸起袖子就开干。
什么叫理清概念?我的理解就是明确目的,抓住本质。
你写作的目的不同,价值导向不同,角度和方法也必然不同。
是为了自嗨?那么怎么写都行,夸夸其谈、高谈阔论、曲高和寡也没关系,自己高兴就好。
是为了对他人有用?那么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考虑他们想要知道什么,你怎样表达才能让他们接受,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做事一样如此,抓住本质,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应对。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越忙越一团糟。
比如孩子感冒,你就得弄清到底是因为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如此才能对症下药。你什么都没有搞清楚,胡乱地让孩子吃药,不仅不能让她病快点好,反而还要加重她的病情。
很喜欢看《琅琊榜》,剧中梅长苏就是个有智慧的人,而不是撸起袖子蛮干的莽夫。
其中有个情节是言侯言阙认为梁帝自私冷酷,不仅冤屈了林氏一门,而且为君不正,不思为民,专注排除异己,让国家变得乌烟瘴气,完全成了一个昏君。
于是他在祭坛下面埋上炸药,准备趁年终尾祭的机会炸死梁帝。
梅长苏赶去劝阻,指出其如果惊天一炸,也只能泄一己之愤,非但不能洗脱林氏一门的冤屈,各皇子专权夺位,内乱不止,还会引来各国趁虚而入,引起战争,生灵涂炭,反而与他还国家一个清明的初衷相悖,陷言氏一族于不忠不义。
梅长苏看穿了言侯忠于国家、心怀大义的本质,轻易就劝服了他,化解了一场危机。
“磨刀不误砍柴功”,做事情前先花点时间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住本质,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3、写作要走心,要真诚
这个写作营老师没有教取标题、开头结尾的方法,虽然教授了文章结构、5种题材的基本写作模板、怎样讲故事,怎样训练语言,但她是从概念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怎么样才是专业的写作,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她反复强调的是:写作是与人进行交流,要真诚,忌“假大空”。
深以为然,看过很多很多的文章,有些文章初一看,语言生动,好词不断,金句频出,特别优美,却不能带给人更深层次的感触,看过就忘,不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而一些大家如白居易,如朱自清,如老舍,如毕淑敏,他们的作品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语言平实,所述也不过是生活琐事,所见所闻,一粥一饭,一花一叶,平常如与人闲聊,却仍能打动人心。
这其中固然有文化底蕴、眼界学识上的差异,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是否走心,是否真诚。
我们常在写作中不知不觉的就端起了架子,以指导者的身份,以高大上的语言,空洞乏味的进行说教,连自己都觉得虚假,别说打动别人。
写作应该是什么?
写作是真诚的表达,是摘下面具,呈现真实的自己,用我手写我心,把我的经验总结出来,把我的感悟记录下来,把我的方法告诉给你,把我的见闻形成思考,把我的故事讲给你听。
也许这样的写作产生不了什么价值,可谁说每一次写作就一定要产生价值?又有谁说这样的写作不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呢?
在刚刚进营的时候,我是处于很紧绷的状态。总想着尽快写出好的文章,却往往不遂人愿。憋着劲儿的写,写出的东西自己都看不下去,手机里存了一堆的废稿,每次交作业都焦虑无比。
后来几天我不再强求自己。作业就记录我身边的所见所闻。有一天我就把跟两个孩子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写成了小片段,却意外地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在我的毕业证书上评价说后面我放松了,文字反而越来越动人了。
这次事件更让我感觉到,写作一定要写自己内心真正有思考有感触的东西,真诚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
21天的写作营是一个很烧脑的体验,课程虽然结束了,但课程的精髓还需要慢慢的消化,吸收,融合,贯通。
也许短期内还看不出来我有什么明显进步,但它对我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影响,也消除了我前期的焦虑,让我的写作状态更放松,这个体验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