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师,我们没有违纪
小弘和小乐在晚自习后找到我说:“老师,我们在自习时没有说话,纪律委员非得记我们名字!”
“你们两个自习表现正常的话, 纪律委员怎么会找你们呢?”我说。“事出肯定有因!”
两个学生露出一脸冤枉的神色继续跟我说:“我们真没有说话,老师您不信的话就问问周围的同学?”
“也许是值日班长和纪律委员看错了,谁都有可能出错的!”我急着去值班,先这样安抚他们。
“老师,值日班长记录我们的名字了,能去掉吗?”他俩问。
我明白了,他俩原来是担心自己的名字被记到班级日志本上。
“偶尔被记录一次我也不会责备你们的,你们先回去。”我说。
他两个悻悻而归。
02 事实的真相
第二天,我找到纪律委员,问起昨日情况。
纪律委员小路说:“自习时他们不停地说了好几次话,我往他们那里看了好几次,他们仍然说。下自习后,我找到他们,他们反而不承认。”
小路是个非常认真的班干部,我听了她的汇报,又想起昨日向我申辩的那两张脸,该信任谁呢?
我突然想到班里的监控。我把昨日自习课的录像考下来仔细看了一下。这一看,真相大白!
监控视频显示,小乐整节晚自习几乎没有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学习,他的脑袋不停地左顾右盼、嘴在不停地说,小弘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回头,没有将时间用在学习上,除了这两个同学还有一个调皮的女生加入其中,三个人一节晚自习聊得不亦乐乎。
想起昨晚他两个故作冤枉的样子,我认为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
看着电脑中播放着的自习课监控画面,三个人站在那里垂头丧气站在我的办公室,脸上都露出羞愧而又紧张不安的神色。
“你们都说说自己在这节自习课的表现。”我说。
三人逐一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结合他们的行为习惯、成绩、日常表现逐一分析,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这三个孩子从观察自我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行为,通过谈话,他们也的确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严重问题。
03 改变孩子,要先改变其自我认知
这时,小弘说话了——
“老师,我仅说了几句话,只是在回头,并没有一直说话。”
小弘非常善于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每次给他指出问题时,他总是能找出一大推理由。
孩子善于给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主要原因是害怕惩罚。我必须让孩子意识到,主动承认错误并不会带来惩罚,而逃避错误、撒谎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漫长而反复的过程。
孩子之所以不承认自己问题,且经常为自己找借口,是与其所受的教育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孩子在初犯错误时,得到的往往是惩罚而非宽容,而当他们尝试撒谎时,有可能躲过惩罚。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受到“犯错=惩罚”的教育,他们便如同巴普洛夫的小动物,一旦犯了错便下意识不断地找借口、撒谎,久而久之,“找借口、撒谎”便成为这些孩子们的习惯反应。
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中充斥着行为主义的理论,一部分思维简单的人企图用奖励或惩罚的行为将教育变得极度简单,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们的心灵也将变得麻木和坚硬。
惩戒与奖励仅仅是教育组成部分中的一点点而已,如地球之于宇宙,而很多时候不少家长和老师却把“惩戒与奖励”视作教育的全部。
教育需要的是关心,在对孩子真正的关心中,帮助孩子正确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被关心中,孩子们鼓起改正错误、走向正确之路的信心。
关心是帮助孩子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前提,而孩子拥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其成长的前提。
我与犯了错误的孩子们的谈话,目的正是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看到自己在所处的世界中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
正如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所言:一个了解自己在世界所处位置的人,便拥有成熟的知性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