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到《天国之秋》时,《经济学人》这本书出现在叙述中,让我重新审视这本书的源头,维基是这样说明:
“《经济学人》(英语:The Economist)是一份以报道新闻与国际关系为主的英文刊物,每周出版一期,采用杂志专用的光面纸印刷,由伦敦的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虽然它的发行方式更像是周刊,但是《经济学人》将自己定位为报纸,因此,它每一期除了提供分析与意见外,还报道整周发生的所有重要政经新闻。
《经济学人》从1843年9月由创办人詹姆士·威尔逊首次发行至今,2007年的全球发行量据报道约为每期140万份,其中有半数销往北美洲,20%在欧洲大陆,15%在英国,10%在亚洲。
《经济学人》创办目的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句话被印在每一期《经济学人》的目录页上。《经济学人》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书评。
除了常规的新闻之外,每两周《经济学人》还会就一个特定地区或领域进行深入报道。《经济学人》的报道体裁多为倡导新闻,文章一般没有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社论立场根植于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的立场都是倾向保守派,反对政府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过度的介入。”(以上内容来自维基,节选有删节)
在阅读《天国之秋》这本关于1850年---1864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反复提及上述这本周刊,而《经济学人》彼时创办也刚刚开始了十年有余。而现在这本周刊已经创办了170年。在阅读《天国之秋》时,其中提到资讯滞后的问题,在1860年代,一封信件可能需要历时两个月甚至六个月之久才能从上海辗转到伦敦,学者和评论家就一个问题的往返深入讨论与决断,可能为期一年都不为过。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各种变化始终未曾停歇过。
要从滞后的信息中寻找到影响进程的决断或者政策,是需要有非常大的想象力。就如同我在阅读何伟的《奇石》这部书中序言部分,提到历史学家如何分析,其中讲到蒙古:蒙古民族前进能源是来自于马的脂肪。马的脂肪积累程度决定了蒙古人进军劫掠的时间和距离。
如果从历史来看的话,进军和劫掠都只是发生的事实,而历史学家想要表达的,还有促成这个事实发生的还需要必备的条件。而这-------正是历史学者需要从浩瀚如海的资料中找寻的最初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