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时候,曾写下一段关于美好未来的描述,或者是对未来生活的设想。我专门去QQ空间找了这篇文章,现在看来,还真是简单的狠。可是,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当我真的这样生活的时候,却开始质疑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就像,二十岁的时候对于容貌的执念和对苍老的恐惧,六十岁的生活简直不敢想象,那长满皱纹的脸,怎么可能接受?我要去自杀!你看,年轻时候,连自杀都说的这么轻巧。可是,现在的我,看着眼角一笑时出现的细纹,也居然觉得有了岁月的美。更不要说去看那些纵然已到迟暮之年,却依旧巧笑倩兮的美人们,岁月在她们的脸上留下的痕迹不是颓老,而是从容淡然。
二十年所恐惧的一个人独居,到了现在,居然成了众人求之不得的自由,也算风水轮流转了吧。就像最近在读的山本文绪的一本随笔,书名是《然后,我就一个人了》。几年前买的一本书,现在能想起来买书的原因不是因为她得奖或者是太出名,而仅仅是因为喜欢这本书名。那时候恰逢失恋,又与父母住在一起,种种生活都受到了限制,所以内心是对独自一个居住的生活充满向往的。但是,时隔几年,当自己真的独居时,再看这本书,却生出几分默契。就像她在书中写到的那样,三十二岁的时候,因为离异,独自居住。她形容这一段自由时,是这样写的:十五岁以后,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期盼能一个人生活,然而受各种事情的阻挠,有时又缺少金钱与勇气,又或是结婚嫁作了人妇,这愿望一直未能实现。现在,不知道该说是天谴,还是愿望实现,我离婚了,成了一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写作的人都有着自己的小脾气,总觉得他们想自黑的时候,用语之狡黠,让人哑然失笑,又心疼不已。
或许是因为同性,又是差不多的年龄,又是差不多的独居生活,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想把自己的生活同她的生活相对比,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可是确实有莫名其妙的默契点,甚是欣喜且治愈。要知道她这本书描述的是她在1996年独自一人生活,和现在的2018年,差了将近二十年呢,那时候电脑还没普及,智能手机也是没有的,和现在的生活条件也是有着二十年的差距。可是,即使是这种情况,但心情却是相似的,读起来也没有年代感。一本不算很厚的随笔集,闲来随手翻几章,也算是一件乐事。
就像现在的自己一样,独自一人生活。其实,一个人生活是寂寞的,尽管有时候寂寞会很痛苦,可是更多的时候却因为寂寞而快乐。独自一人生活的时候,可以一整天都不和人说话,只是安静的看一天书,或者仅仅是呆呆地晒太阳,抑或是耐不住寂寞就给朋友打电话。也会拿出很多的时间,照着菜谱来学做一样新菜,也可以在有些闷热的午后,跑到健身房来一场大汗淋漓的健身操。只有当你自己真正开始一个人生活时,你才会发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是什么,由此也学会了如何爱自己。
但说到独居,不免有些人会将孤独与之联系在一起。但孤独是什么?在很早之前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一篇文章,大意是有一个人总是做同一个梦,每隔几年做一次,在梦里,他像睡在一个机舱里,醒来的时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这个机舱里。在长廊尽头,他会连续打开几个大的舱门,走到外面小平台。这时,能看到他住的地方是高出海面的,海面上到处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块,天空很蓝,空气并不冷,是清新的那种凉。海面基本是静止的,在没有冰块的地方能看到水下很深,能看到他住的地方在水下是金字塔形状,但是没有生物。他说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其他活的人也在寻找他,但他内心又清楚地知道没有别的人了,只有他自己。最恐怖的事情是,即使他醒过来,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来自梦里的令人绝望的孤独感也如影随形,他像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一样,活在那个世界中。这幅画面,也让我想起一只叫52赫兹的鲸鱼,被称为孤独的旅行家,三十多年来一直以一种不同于其他鲸鱼发声频率的鲸鱼就这么孤独的游荡在蓝色的深海,纵然是身处鲸鱼群,因为发声频率不同,没有哪只鲸鱼可以回应它,和它做朋友。
其实,一个人的独居,不是孤独,真正的孤独是来自内心,当你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时,却得不到任何回应。但同样地,孤独也是你寻找自我的唯一途径。如果你想开始一个人生活,不再依赖别人如何打理你的人生,那你就要做好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准备。所以独居的前提条件是你可以很好的养活自己,而不是被迫选择独居。也只有当你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时候,才会体会到独居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