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会因为种族、文化、性格、价值观等因素产生区别,而产生这种区别的更根本原因是:认知差异。因为认知水平的不同,人们各自活在不同的平行世界里。例如当我们共同面对高房价这个经济学现象时,可以有很多解释——炒房团、丈母娘经济、对比国际大城市房价等等,这些原因都非常具象或者是未经过严谨验证的推测,它们的立足根基并不牢靠。那些拥有深度认知能力的人会借助更可靠的原理来解释,比如供求关系、不均衡分布以及规模效应等基础知识。成甲在《好好学习》这本书中提到:解决问题最稳妥的方式就是拿可信度更高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也是临界知识的核心思想。不断发现和学习临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你将会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
首先,来看一下怎样去寻找临界知识,成甲在书中给出了4条建议:
1. 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无论是营销、策划、咨询,还是金融、法律、贸易,还是其他各个领域,只要你感兴趣就可以学习研究,因为所有现象层面的知识研究到底层之后,都会联系起来。
2. 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比如你可能接触过10000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学习这个方法就是记住了这个结论。但你要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当你发现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的研究结果时,你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 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这一步骤其实就是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继续来讲一下10000小时天才定律,作者对培养大师的现象给出了一个新的结论:高强度训练10000小时。但通过溯源到心理学实验,我们会发现刻意练习也很重要。而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又可以从几个更基本的原理解释。比如生理学中提到,学习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密切性与对应的神经链有关,神经链越强,学习掌握得越牢靠,而想要强化神经链就需要不断的反复训练。
4. 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有时候我们在一个领域中并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找不到更底层的解释。这时候我们要么查阅书籍资料,看看有没有别人的研究结论可以参考;要么自己给出一个可能的合理化假设,然后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合理。
接下来,找到临界知识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应用临界知识来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呢?
答案就是:刻意练习。
《好好学习》中提到,刻意练习不是说我们像做练习题一样,对同类问题不停地记忆。而是需要做到两方面的重复: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除此之外,当你在遇到某一问题不能直接联系到临界知识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进而联系到临界知识。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两点:
1.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很多人并不在“更好的心理表征”这个本质问题上进行探索,努力的过程就事倍功半。比如当你给一个品牌命名时,大多数人通常的做法可能是百度上去搜索“品牌命名”,你会搜出大量类似品牌命名十大方法的文章。如果你这样学习,就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那么高手对于这个问题的“心理表征”是什么?小马宋曾说过,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如果你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是不是也能自己推导出“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呢?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才能在同样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
2. 大量地持续练习。成甲提到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每天都坚持1-3个小时的反思晨修,再加上每天高强度的思考和阅读,才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看问题的能力,让自己越来越容易直指要害,反思问题才能让别人觉得深刻。所以,提升认知能力的背后,偷不得一点懒。
最后,我们要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所谓能力圈,就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的好。
为什么要构建自己的“能力圈”呢?
想象一下,如果要从悬崖的这边跳到对面,你知道自己能跳,但不知道自己能跳多远,你是绝对不会贸然起跳的。通常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是在我们自己的能力圈中进行,如果由于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而贸然跨越,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会被非常擅长此领域的人打得一败涂地。想想当年红军离开自己的能力圈,去攻打大城市,结果差点覆灭。
所以,我们要在一些领域培养自己的优势,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就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世界如此复杂,我们要尽可能地掌握临界知识,综合实践应用,进而拥有深度的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做出正确、重要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