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随手翻到了一本医学生用的医古文。其中选了三篇灵枢片段。我想一定是很重要的,不然为什么是这三篇呢?读了一读。
一则是九针十二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尤拔刺也,尤雪污也,尤解结也,尤决闭也。疾虽久,尤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我读这一段的时候,感觉像是听到军队里擂起的战鼓一样信心大增。原来针可以如此神效。
第二则选自邪气脏腑病形。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气别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这一段比较浅显,贴近日常生活。老百姓都知道头不怕冷。我也知道头是诸阳之会。但是不知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的精华之气走了眼耳鼻舌的空窍。所以这些显露出来的空窍,包括皮肤,是我们观察一个人气血状况的窗口。气血走向是宁可不满足手脚也要先供应头面。如果这些空窍都出了问题,那么气血真的不足了。
第三节 五变
黄帝曰:一时遇风,同时得病,其病各异,愿闻其故。少俞曰:善乎其问!请论以比匠人。匠人磨斧斤,砺刀削断材木。木之阴阳,尚有坚脆,坚者不入,脆者皮弛,至其交节,而缺斤斧焉。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况其材木之不同,皮之厚薄,汁之多少,而各异耶。夫木之蚤花先生叶者,遇春霜烈风,则花落而叶萎;久曝大旱,则脆木薄皮者,枝条汁少而叶萎;久阴淫雨,则薄皮多汁者,皮漉而浅;卒风暴起,则刚脆之木,根摇而叶落。凡此五者,各有所伤,况于人乎!黄帝曰:以人应木,奈何?少俞答曰:木之所伤也,皆伤其枝。枝之刚脆而坚,未成伤也。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也。
这一段连少俞都夸黄帝问得好。而老师回答得也精彩。他以树木做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虚邪贼风侵犯人体,为什么人的反应不同。是由于人的骨节皮肤腠里坚固程度不一样。
古人认为生病是由于风寒暑湿燥火六邪造成的。《素问·风论》有六气各有主时,致病因时而异,惟风气四时常见,故致病最多,居六邪之首,故称“百病之长”,甚至将其做为外感病邪的总称。所以这个回答解释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疾病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