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娘走后,哥哥家就成了我们的娘家。这几年我们姐妹四个照旧是携家带口地初二要回娘家。
年初一婆家的团圆饭还是在饭店里吃的。哥四个轮流请客,这个规矩也延续了好多年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饭店的档次越来越高,菜品的样数也越来越多。一家人穿戴齐整有说有笑的,旁边还有服务员招呼着。推杯换盏的,觥筹交错之间倒也热闹。但和平常的家庭聚会没啥区别,缺少了年的味道。
初二娘家的团员饭就不一样了。农村条件不便利,没有去饭店的习惯,还是在家做着吃。而且我们家一直延续着吃二顿饭的传统。午饭炸酱饸络,晚饭大米炒菜。没有学过厨师的大哥,炒得一手好菜。儿子说,他每年过年都很期待舅舅那几个拿手好菜。
上午十点多我们到了哥哥家,院里院外是燃过的鞭炮屑,红红的满地,一下子感到了年的气氛。。姐姐她们几家已先我们到了。大人小孩叽叽喳喳地乌央央地满屋人。侄女,外甥女四个人在打趣着谁的衣服漂亮,谁的发型好看。小辈们老姑老姨地叫着要领红包。小瑾真是可爱,那小脸儿呀,圆圆的就是一个小苹果。宝宝已开始追星了,是鹿晗的铁杆粉丝。妞妞养了条黄狗叫“憨憨”,栓栓养了条黑狗叫“猪娃”,两条狗也兴奋地围着我们“旺旺,旺旺”地叫着,这狗年里到也应景。
哥哥嫂子已在厨房里忙活开了。烧得很旺的火上,高压锅滋滋地冒着热气,香喷喷的肉香味已飘到了大门外。灶台上,地上满满当当地全是菜,看来今天不吃了二顿饭是不会让你走的。姐姐们也已里出外进地帮着干活,我呢,家里老小,是从来不干活的,真正地是来走亲戚的,呵呵
娘在世时,每年初二,我打进门那一刻起,就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基本不离座的。围着炉火,专陪娘聊天。如今老娘也不在了,没有需要我陪的人了,想来真是心酸。拉上老公到村上转转,散散心吧。
出了门遇上几个熟人,是回娘家的老闺女,彼此问声过年好。我们村不大,也没什么好逛的,也就是东西对称地有两个庙宇。西面西峰寺,香火也不是太旺。我们拾级而上,大殿里传来了诵经声。仔细一听是我正在学习的《金刚经》,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默念着,双手合十,虔诚地在佛前拜了拜,转身离去了。
东庙“济渎庙”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已重新被修缮一新。儿时这里是学校,我小学是在这里读书的。那时,我对庙门口的一块碑文很感兴趣。课间其他同学都在踢毽子,跳绳时,我总是趴在那块碑上认字,但一个字也不认识,却总想去辩认。就是好奇怎么没有我认识的字呢?。今天我最关心的还是庙门前那块碑在不在了?还好那块碑已被保护起来了,字迹更是斑驳了。我用手拭去这千年的尘土,仔细看了看还是一个字也没认出来。
. 转悠了一圈到中午了,午饭虽简单但也很合口味。闲聊了一下午的家长里短,很快就到了吃二顿饭的时间。那阵势好热闹,因条件有限,二三十个人围着一桌子菜,自是里三层外三层,这个一筷,那个一勺,各家招呼各家的人,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我本想拍个视频,却全是夹菜伸来的胳膊,都饿成这样了?吃的是美味,更是一种氛围。
已是幕色,天空飘起了小雪我们也该起身回家了。当了奶奶的大姐,老了许多,那神态像极了离世的娘,她反复叮咛我们路上小心……
车内的我瞬时泪奔。真是年年岁岁饭相似,岁岁年年情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