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教育评价与监测:一种系统的方法》这本书,重点阅读第一章的内容。总结如下:
第一章是基础,主要说了三件事:
1. 什么是教育监测与评价?
核心: 就是系统地收集教育相关的信息(比如学生成绩、学校资源、教学过程),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比如好不好、有没有进步)。
监测 vs 评价:
监测: 更像“持续观察”。它强调长期、系统地收集信息(尤其是行政数据),主要目的是描述情况、维持秩序,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通常用在大的教育系统层面。
评价: 范围更广,包含判断。对象可以是整个国家系统、一个项目、一所学校、一位老师或一个学生。更常用在项目或具体对象上。
不同说法: 不同国家用词习惯不同(比如英国常用“评估”指学生评价,“考核”指教师评价,美国可能用“测验”更多)。
2. 为什么要做监测与评价? 主要有三个大目标:
检查质量(认证/鉴定): 看看教育结果或做法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或规范(比如学生考试及格率达标了吗?学校管理流程符合ISO标准吗?)。
追究责任(问责): 让学校或教育部门向外界(政府、家长、社会)说明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成果(“你们做得怎么样?”)。这有助于透明度和民主。
促进改进(组织学习): 把评价得到的信息反馈给相关单位(比如学校、老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持续进步。这是教育系统自我完善的关键机制。
3. 怎么区分不同的监测与评价? 作者提出了一个清晰的“三维框架”:
维度一:数据从哪里来? (三个基本数据来源)
学生考试/评估数据: 比如测验分数。
行政/统计数据: 比如学生人数、经费、毕业率、缺勤率。
专家评审/调查研究: 比如督导听课、同行评议、问卷调查。
维度二:主要目的是什么?(三个功能)
认证/鉴定
问责
改进(诊断/学习)
维度三:评价对象是谁? (五个评价对象)
国家教育系统
教育项目
学校
教师
学生个体
组合起来: 这三个维度交叉,就形成了 15种 具体的监测与评价类型(比如国家评估项目、学校排名报告、学校督导、学生成绩追踪系统等)。
4. 做监测与评价需要什么条件?(前提)
光有技术方法不够,还需要:
政治意愿和支持: 领导层要重视,参与者(老师、学校)不抵触。
制度基础: 国家有相关的法律、文化传统(比如重视考试、有评价历史)。
组织和技术能力: 有专门的机构、专业的人才、必要的资源来做这件事。
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监测与评价就很难成功或真正发挥作用。
5. 为什么叫“系统的方法”?
强调监测与评价不是偶尔做一次的活动,而是融入教育系统日常运作的关键部分。
它像是一个反馈循环(检查 -> 反馈 -> 调整 -> 再检查),帮助整个系统学习和改进。
它需要考虑整个教育系统的结构(比如权力是集中还是分散?),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组合。
它基于一个清晰的模型来看待教育:投入(资源)-> 过程(教学)-> 产出(结果),并关注背景因素。
简单比喻: 就像开车需要仪表盘(监测)和定期保养检查(评价)一样,教育系统也需要持续地“看仪表”(收集数据)和“做检查”(做出判断),才能知道开得好不好(问责),哪里需要修(改进),是否符合安全标准(认证),最终确保车子(教育)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培养人才)。这本书教的就是如何系统地搭建和使用这个“教育系统的仪表盘和保养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