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段觉之西川过婚礼后归觐
许浑
词赋名高身不闲,采衣如锦度函关。
镜中月冷胡威去, 剑外花飞卫玠还。
秋浪远侵黄鹤岭,暮云遥断碧鸡山。
时人若问西游客,心在重霄鬓欲斑。
【注解】
1. 段觉:翰林学士,东阳人。东阳,古邑名。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 西川:西川,作为唐代行政区划名。至公元757年,把原来的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则简称“西川”。到了宋代,又设置了西川路。从此,“西川”一词便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唐宋的“西川”仅仅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
3. 归觐:谓归谒君王或父母。汉郦炎《遗令书》:“炎之归覲,在旦夕之閒耳。”唐贾岛《送韦琼校书》诗:“宾佐兼归覲,此行江汉心。”《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愿陛下早下臣章,以解朝众之惑,面諭韩皋使之归覲,令滉感激无自疑之心。” 胡三省注:“归覲者,归覲省父母也。”
4. 采衣: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班兰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胅,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
5. 函关:即函谷关。关名。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 汉元鼎三年移至今 河南新安县 境,去故关三百里。
6. 胡威:《三国志》卷二十七《魏书·胡质传》:“威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馀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疋,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馀,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馀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
7. 剑外:指四川剑阁以南地区。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8. 卫玠:《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附《卫玠传》: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囧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
9. 黄鹤岭:即黄鹤山,或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武汉市长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在今武汉市蛇山。
10. 碧鸡山:又名金马山。在今四川越西县东北四十里。同治 《越嶲厅全志》 卷2: 碧鸡山“山形崖岸,高出群峰。旧有铜厂。以其夷地难开,而山不时放毫。”
11. 重霄:犹九霄。指天空高处。晋左思《吴都赋》:“思假道於丰隆,披重霄而高狩。” 唐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简译:
你词和赋声名显赫,身也不得清闲,这次穿着绚丽的彩衣度过函谷关。(此联写段覚词赋好,经过函谷关而来)
你像胡威一样在寒冷的月夜出发去西川完婚,在剑外花开的时候才像卫玠一样回来去省亲。(此联写段覚先结婚后省亲,赞其胡威一样清廉,像卫玠一样美貌)
你在暮云中辞别了的碧鸡山,在秋天的江水浪潮中到达了黄鹤岭。(此联写段覚旅途中奔波辛劳)
若是有人问到你这个西游客,我一定会说你心系朝廷头发都快要变白了呀。(此联写段覚心系朝廷,操心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