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集故事——“故事博物馆”的3个组成部分
1)故事是什么?
2)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3)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2、案例故事
故事1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简单易懂,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出三类不同的思考方式,有启发感。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你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为自己工作赋予的意义有很大关系。
- 注:故事出自寓言《砌墙工人的命运》
故事2
电台请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大家非常希望能听他谈谈成功之路。
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是出个题考考大家吧。”
“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路。是你,会怎么办?”
有人说“绕道走”,也有人说“游过去”。
商界奇才含笑不语,最后他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做航运?”大家愕然。
商界奇才说:“那样的情况下,就算宰的渡客卖掉所有的东西只剩下一条短裤,他们也会心甘情愿的。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简单易懂、有启发感、有画面感。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困境在智者眼中,往往意味着一个潜在的机遇。
- 注:故事出自英译汉散文《智者的眼睛》
故事3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有启发感、有画面感。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成功的最佳目标未必是最完美的那个,很有可能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个。
- 注:故事出自哲理故事《最佳答案》
故事4
心理学家来到大学校园,询问大学生们是否愿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参观动物园,只有17%学生表示愿意。
心理学家换了一种说法,先问你是否愿意每周为少年犯提供2小时的咨询服务,至少坚持两年?所有人都表示不愿意。
心理学家又问,那么你是否愿意陪他们去参观一次动物园呢?这一次,50%的学生表示愿意。
(可以看到,让对方先拒绝一个更大的请求,会使得另一个较小的请求被接受的可能性上升三倍。心理学的解释是,人们不喜欢有负债感,当你拒绝对方的时候就会形成潜在的负债感,即使你实际上没有欠对方任何东西。为了做到不亏欠,人们往往会同意第二个较小的请求。另一方面,这里还涉及心理学的对比原理,因为两个请求形成对比,使得第二个请求看上去不那么过份,所以更有可能得到同意。)
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有数据、有专业性原理解释、有权威感。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当我们对他人提出请求对时候,提出请求的方式和策略很重要。
- 注:故事出自书籍《影响力》,作者: [美] 罗伯特·西奥迪尼
故事5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关于火烈鸟迁徙的纪录片片段。
刚开始只有少数的火烈鸟率先飞离湖面,然而少有同伴注意到。 这些少数派在接下来几日不断地飞回来,尝试看看能否激起更多同伴的回响,虽然这只小部队每天都在壮大,但是每次都只是吸引很少一部分同伴。
直到有一天,依然是这只小部队,但是最终带动了全部的火烈鸟群起飞迁徙。
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
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即使是少数派,通过不断的行动示范,也有可能最终改变事情的结果。
- 注:故事节选自博客文章《少数人是怎样改变世界的》,作者:王维审
2、故事收集标准、要求
1)故事结构完整、清晰流畅;
2)故事有吸引力(有情感+展示部分);
3)故事素材和适用观点的匹配度高。
1)我的故事:
管理咨询师,在管理层发布管理考核方案时,一位不爱发言的副院长说:“你方案中的用词存在问题,政策不是用来落实的,而是用来执行的”。
一头雾水的咨询师,一边内心愤愤不平:“咋总是关注这些没有用的小细节?说点有用的不行吗?” 一边懵懵懂懂地回复到:“下来我再完善下文案的语法。”
事后咨询师的领导问咨询师:“你是不是觉得她不是主要决策者,也不是这项工作的相关负责人,所以就没有在会前去征询她的意见呢?”
咨询师恍然大悟,急忙忙抱着电脑跑到这位副院长的办公室,满怀尊重地寻求这位副院长的意见和观点,以表达对她的尊重和重视。
面对咨询师的到来,副院长只是简单的提了1、2条语法建议,然后大大赞赏了咨询师,并说她方案做的好。
2)这个故事好在哪里?
以冲突开始,有画面感和想象空间。
3)这个故事可以用来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观点?
沟通,表面上是事情的沟通,语言的沟通。
实际上,所有的沟通都是人际关系的沟通。
当关系到位了,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沟通;
当关系出现问题时,所有的沟通都不会顺畅、有效。
3、演讲结构
PREP结构:
- Point 观点;
- Reason 理由;
- Example 例子;
- Point 再次强调观点。
《这就是人生啊》
匆匆一世,每个人都要向着未来,带着希望,过好当下。
沉溺于过去记忆无法自拔的人,如同祥林嫂,错事了太多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
而焦虑于未来不确定性的人,譬如每一个知识焦虑的同学们,则浪费了当下的青春活力和小确幸;
只有活在当下的人,才是脚踏实地地,珍惜着每时每秒,活着的人。
3年前调岗行政的我,不仅远离了让自己成就感满满的管理咨询,每天都要做一些协调人际关系、打理琐碎小事的行政后勤工作,而且伴随着薪酬腰斩的窘况。此时抱怨同事、批评同行,变成了我的常规操作。
不到一年的时间,看不到职业前景的我在直属领导每日的批评下抑郁了。
2019年,我抑郁了,是不幸的结果,也是幸运的起点。
在心理咨询师和个人成长教练的支持下:
- 我发现,易变的、不确定的VUCA时代,作用于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我。我无需以“受害者”自居。
- 我发现,作为人,即使我没有业务产出、不是圈子里最优秀的那个,我也是值得被爱的。我的存在就具有价值。
- 我发现,在当下的环境和条件下,我已经做到了我能做到的最好。
- 我发现,我想成长为一个可以支持到他人成长和发展的专家。譬如成长教练。
- 我发现,我的事业目标是开展支持他人成长和发展的咨询和培训工作。譬如个人成长教练、团队领导力提升培训。
- 我发现,我要达成我的事业目标我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素养和能力。譬如演讲能力、课程研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 我发现,我要最终达成我的事业目标,虽然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譬如能力资源的不足、知识体系的不完备等。但是我具备持续有效的学习力,我就具备了实现人生目标的希望。
- 我发现,面对图画般清晰的未来,我仍需要专注当下,只有做好每一个当下工作和学习中的小任务,攻克每一个小挑战,才能最终抵达我期待着的未来画面。
我发现了很多,也在实践着很多...
现在的我,向着成长专家的目标,怀揣着无比笃定的自信,已经完成了4期领导力提升课程的研发和落地,也在持续学习着职场成长相关课程「圈外」的系列课程。
原来,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看到未来,才能产生自动自发的动力去行动。
原来,每完成一个小任务,每攻克一个小挑战,每实现一个小突破,都在提高我抵达未来目标的希望,缩短现实与期望目标之间的距离。
原来,佛说“吃饭的时候吃饭,喝水的时候喝水”,就是要我们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不懈怠;享受生活的时候,就放松放空,不去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担忧和困扰。
匆匆一世,每个人都要向着未来,带着希望,过好当下。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