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春向雨中回,只到春光未苦来。”柔柔的一抹蔚蓝,悠悠的一朵云彩,时而还有凉悠悠的雨滴落在脸上......微风轻轻的吹来,看着时间缓缓流淌,总觉得有种押韵的幸福在心田停留,原来花开如诗的季节已经到来,我生命的力量也正如那春天里潺潺流水般而来。
在这个色彩缤纷的季节里,所有的不安、连同一切的“不如意”,都不忍心打破这份安详与宁静。心里怀揣着这份宁静,用叙事书写的方式陪伴自己缓缓的前行,却悄然看见了生命里流进了很多五颜六色的东西,那像是听见了花开的声音。我特别喜欢用这变换的四季来隐喻生命成长,因为它像是人生的一个一个轮回,永远都会过去,却永远也会不停地轮回,不断地给人以新的希望,让人们不断可以重来,而我们的生命能否透过这样的移动,让我们更靠近自己想要的人生呢!
回顾过去这个四季,我用叙事来陪伴自己成长,喜欢用那长长的书写作见证,仿佛只有书写才能让我的生命不那么慌张,借此,也想用这种方式来记录这一年我对叙事的认识。
辨识主流,聆听自己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非常习惯用“应该”“必须”这样的词来定义自己,但是心里却又深藏着向往着自由、辽阔世界的秘密,所以时常会有莫名的忧伤在心里流淌。当然,这样的主流文化也是让我得了很多好处的,比如: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好女儿,我是一个好妈妈......这样的社会评价,可以让我有很强的存在感、价值感。可是,我却越来越发现我失去了自己。我如很多人一样,害怕和别人不同,仿佛如果我和别人不一样,我就是不好的,不被认同的。蒋勋老师在《孤独六讲》里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人会和别人不一样,恰好你活出了不一样的自己。”我的心似乎找到了一些被支持的依据。我记得,刚开始学习叙事,老师给了我这样几个问题:“社会文化对你的期待是什么?你又是如何想的?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社会文化的期待有哪些适合你,哪些不适合你?”哇,透过这些问话,我似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好像我能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那是我盼望已久,总想听见的声音,那里是真实的、美妙的、让人踏实的。原来主流文化是要经过个人反思的,唯有如此,人才能在主流文化里清醒地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我的心像是在雷鸣的夜晚,感到落寞而神伤,但老师的话,像这个季节的雨滴,也是那么温柔,依旧在柔和的雷鸣后缓缓的到来。也许是刚刚经历了冬天里的不安和压抑;也许是冷风、飘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了太多的忧郁与凄凉。一夜微风,还有阵阵春雷,唤醒了早春三月的晨曦,迎来了花开,也迎来了一场久违的春雨。我突然醒了,我看到了生命里会有更多元化的可能,我能找到那属于我的另一个故事。我的另一个故事也像春雨一样,留给了我生命深情的感动与守候,也留给了万物新的面容与微笑。
解构单一,建构多元
忘情的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但心里依旧还是很高兴的,脸上绽放的笑容,忘情的吮吸着春天里那份难得的清凉与惬意。就这样,万物因为心境的变化而焕然一新,都市的喧嚣都绝于耳畔,尘世的烦恼也不再纠结于心,开始去寻找自己的另一个故事。花开是美好的,连春雨也成了珍贵的心灵寄托。
在叙事的世界里,世上没有单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且并存的,所以不同的认知与真理间其实只有差异,没有好坏优劣。锦敦老师用旅行去解读了这个标准。有一次锦敦老师从高雄去台东旅行,对台东的朋友说,喜欢台东的自然风景;台东的朋友却回答说,他喜欢高雄的都市气息。高雄和台东,就是这么不一样,但也因为这样的不同,这两个地方有机会成为了彼此的远方。
成为彼此的远方,是因为彼此不同,才能提供彼此需要的养分。许多时候,不同不仅不是问题,还是生活美好养分的源头,正是因为我们彼此有所差异,才能在我们需要扩展视野、活化心灵的时候,有个可以去的地方。有了这样的想法,再回到生活里,当我和别人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心里就放下了那个单一的标准,放下了“对错、成败、输赢”的主流标准,而是想到这样的故事背后透露着对当事人重要的部分是什么?这样的想法实在太好,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生活时,可以想见,我们的内在空间会撑多大。没有成见且可以欣赏差异,是了解一个人的起点,我想可以从这里开始努力。
聆听内在,靠近自己
人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能这样顺利的找到自己的另一个故事,源于自己想要改变,坚持自己的想法,同时遇见了最好的老师。就这样走过来,也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像是春雨很美,有时冒雨走得太久,容易感冒,生病。
叙事的角度认为,当一个人所选择的价值与观点和主流不同时,在主流独大的声音之下,人内在的真实地声音就会受到主流的干扰,内在就容易受困,常会走到自我怀疑与自责的地方,用通俗的语言叫做:“我没办法好好做自己了。”从这里可以理解每个人独特的重要性,我们对不同的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才是最贴近个性化的方式。我们需要不把自己的标准当作唯一的标准,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都是多元并存的,用多元的视野去看世界、看自己、看别人,同时也清楚,“人”才是我们要关心的重点,好像这样我能重新找到更合适的视野,往往也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更加喜悦的是,心里也能慢慢长出理解、慈悲的力量。
这样的方式打开自己,内心里的坐落又第一次想到了春的姿色,时常整块的厚重让我觉得堵截了以前生命的流畅,那或许也是真实的富有,但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应有着完整的过程,有着个体(个性)的存在。我们平等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平等地拥有生命,平等地被放置于这个地平面、这个世界的空间里。或许还有这真琢的注视与眼光,我被真视得怕了、透了、无力了、木纳了,又能怎样呢?那只是我自己,一些人、一些事,只此而已。行动与思维交织着,现实与思想认识铺垫而共存着了,不让认准的初始认知在半途的忧忧中而变置成了一、二。
我如春天,期望有着不错的拓展空间。虽然,以前泛滥地弥布着自我的影幻,内心思想里只沉浸了恋着的情感、以及过往的生活点滴与青春,只是我的生命又重回这春的始端,这花开的季节没有凌乱。
理解脉络,听之以心
有了多元的视角看待人或事,到底会如何呢?这里说的是看一个人需要从更大的脉络去看。所谓“脉络”就是看见更大的背景,当我们想懂一个人时,我们需要看到他所处的背景。看见背景,就像是看见一个人所处的季节,因为有不同的光线,温度、风向、雨水......,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经验,他就得依季节调整自己的穿着及行动。能看到这些,才知道这个人哪里得费力?哪里得辛苦?他为何坚持?为何如此行动?从这里来理解一个人,才真的把轻重缓急都回到他自己身上。我们若看不见他正处在暴风雨中,怎能知道那蹒跚的前行的步伐,已是充满力量?
这样没有责备,心怀仁慈,我们的胸襟,常可以因为拥有这样的眼光而更打开。人被这样的眼光照见,良善和力量也会渐渐被呼唤出来。就像这春,也是一拱彰显着生命神奇的画廊。你看,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特点的形态,而每一种形态,都包含着特定的生命信息。无论是高大的,还是弱小的,都要经历着有生也有死的历程,也都有稚气和成熟的时节。无论是引人注目的,还是平淡无奇的,都要沿着那特定的时令轨迹,在自己特定的生存空间里,完成一段生命的壮举。无论是生在富饶的家园,还是长在贫瘠的沙土,所有的、所有的在春天萌生的万物呀,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用尽全部的热情,谱出一曲生命的颂歌。
走在路上,活出自己
春天是花的世界,是一切美的融合,是一切色彩的总绘。或许过去你灿烂无比,抑或郁郁不振,或许还有点迷茫,但我们能够把握此刻,前方正因为未知,所以才有我们不断追逐的渴望。
从“梦想”到“圆梦”之间,其中关键的就是“圆”这个字,这个“圆”说的是一种行动。虽然成长的路上,会有顺畅的时候,也会有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在错误中学习,但也会一路累积经验,直到找到属于自己的解答,完成“生命”这个作品。那是一个历程,需要持续的尝试。要走上一段自己的旅程是费力的,要付出行动来面对困难。然而,这样的实践行动是把自己带上旅程的唯一途径。唯有实践,才能让明信片上的画面成为真实的人生阅历。
拂晓燃起云朵的红颜,美丽绚烂在春天绽放,此时时刻,春光烂漫,带着梦想扬帆起航吧。昂首挺胸、阔步向前,用生命的燃烧之火照亮茫茫前途,用滚烫血液印证无悔人生。人生之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踩踏,才能从黑暗到黎明,从黄昏到朝阳,从谷底到山峰。
生命的春天啊,真是一个适合隐藏秘密的季节,更是一段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完美时光,让我们带着自己,在这个花开的季节,伴着蝴蝶,在阳光下追逐自己跳跃的影子,带着简单的心拥抱自然、一齐抚慰幸福的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