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绝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有憧憬,这些憧憬表现为希望、渴望和意见。这些自己的见识,又往往被我们周围的社会文化规范、发展轨迹和有价值的追求目标而染色感染。
我们对几乎所有周围睁眼看到的事情都有自己的主张,我们身体该怎么样怎么样,我们应该用爱心对待周围,对政治的看法,甚至如何睡眠、关注天气等等。总之是我们想日常事情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符合了,我们的情绪就正常;矛盾了,冲突了,就心气不顺。
这些日渐形成的主张形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的主张,既可以给我们如何探索生活给予好的指导,也可以模糊不清甚至与现实拧巴纠结,造成矛盾冲突。
因为生活向我们一刻一刻从不间断展开的是生活的全息全景图,而我们终其一生所能触碰到的注定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时刻不间断的真实生活,是永往直前的。就像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的全部也是日新其德的。
2
人们往往都过分固执于自己关于生活应该如何如何的成见,直到现实告诉我们生活与我们心中设想的不一致。
我们有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对事情发展的假定、对人对事的看法和想当然主观认为自己该有的权利资格,直到生活现实的经历直接给我们的想法给予迎头撞击,呈现给我们预料不到或者永远不想选择的一个结果。
我们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不协调,不和谐,或者不完美。也会体验到失望、压力和崩溃、失败沮丧。越是生活真实展现的与我们精神设定的画卷不调和的程度越大,我们越是会感到灵魂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种痛苦最终来自于我们拒绝接受生活的全部、真相和神秘。生活的全部是我们当中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理解或者控制得了的。
3
生活是一幅全息图,涵盖了人们所能够感知的信息,以及人类目前尚无法感知的信息,还包括人类也许永远无法感知的大量信息。
生活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生活当中,生活的片段与片段之间,有大量的灰色地带,有大量我们意料不到的选择来增添亮色。
生活本身就是包含着欢愉和失望,喜乐和悲伤,生活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们越是能够真诚拥抱死亡,越是能够珍惜活着的时光。海伦《给我三天光明》,可以提醒眼睛可以看到世界的人,应该珍惜生命的恩赐。
有的时候,我们越是想把一些过去的情绪忘掉,越是挥之不去;越是舍得,越是能够得到。
既然生活是全部,但在现实中人在生活的轨道上给填满了日程,我们如何能够给自己提供一些空间让我们去拥抱我们、去感知更具有挑战性、更复杂和更简单的生活。
4
波斯诗人杰拉鲁丁.鲁米(Jelaluddin Rumi)在他的诗《迎宾馆》(The Guest House)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必须对生活中来到我们面前的欢迎的客人,和不欢迎的客人一样无条件的对待。因为,在我们人生的客房里,你欢迎他也来;不欢迎,有些客人也会来。
这个观点,提供了一种接触生活的方式,欢迎生活中的神秘,欢迎我们不能预期不能控制的一切生活现实。这些不能预期和不受控制的生活,不经意地会走进我们的生活,引起我们的注意。
拥抱生活的全部,要求我们关注生活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每一件不期而遇的事情,每一件我们想竭力回避的事情。
我们注定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张开你的双臂,睁开你的双眼,开放心灵,给即使最不想欢迎的客人也在生活的桌子上留有一席之地。比如,心碎、痛苦、失望、绝望等,鲁米的解决方案就是:欢迎所有来到你生活中驻足的客人!
5
我们不能够掩耳盗铃,以为企图去阻断生活当中一些不受欢迎的客人(包括我们自己的和他人的),就会万事大吉。
生活当中的变数太大,太过于神秘莫测,远远超出我们可以预期选择或者通过区分来控制,远远超出人们的能力。比如面对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生活当中的压抑、退化、不公正和暴力,我们需要睁大双眼看清事实,然后释放自己去采取合适的行动。
接受生活的真实并不意味着软弱退缩。只有我们充分认清事情,用心去考量正在发生的事情,才能采取最有效的行动。如果我们拒绝睁眼看清事实,固守自己的成见,也许我们做事的能量和创造性就会有所损失。
正在发生的事情,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还是会发生。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我们可以做出适当的反应。
我们越是能够触觉到生活的全部,我们越是能够全心全意地给予反应。
6
对生活呈现给我们的一切都要怀有感激之心,只有这样,才有空间去容纳生活的全部。
接受,留意和感谢生活的全部,鲁米说“对于生活的一切都要怀有感激之心”。如果我们对生活始终充满好奇之心,充满激情,即使我们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依然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升我们的生活。
对于生活呈现的一切,我们去学习、成长,看到发展的机遇,向与环境共情、互动和可能性发向发展。我们可以因此感激生活,获得智慧。
也许,在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感激生活,也会给我们提供新的曙光。
活在当下,接受生活,可以让我们经历全心全意、自我实现和更有影响力的生活。拥抱生活的全部,接受生活的全部,可以让我们生活的轨道上更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