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00,我正式跨入30岁而立之年。
记得当年看《我可能不会爱你》,最开始的几集讲到刚刚步入30岁的女主程又青,在幻想中、梦境里会反复出现一个相貌可怕的长毛怪,在追赶她,或不经意间从暗处突然跳出恐吓她。当时不太理解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情节,与这部剧文艺清新的画风毫不搭边,还经常把我吓得不轻。
而如今,我似乎明白了导演的用意。这个“长毛怪”就是女人内心最恐怖最想躲开的“变老”。导演用了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女人对于变老这件事的恐惧,就连观众不明所以的厌恶,似乎都体现了社会对于“老女人”的恶意。
不同于电视剧里的直接,我对于年岁渐长这件事倒是没有太强烈的情绪。嘴上说着拒绝过30岁的生日,可是内心早已承认自己已是88年的“中年妇女”,自嘲,抗拒,也许只是顺应大众对30岁人的理所应当的悲惨映像。
30岁意味着什么呢?为何这一时刻似乎将女人一生断然切割成两部分,前半部分叫“我无忧无虑的前半生”,而后半部分叫做“我如果不努力就会毁了的后半生”。
我想,在很久远的年代,那时人类的寿命并不长,而女人生育的年龄又很早,30岁的时候孩子可能已经养育了好几个孩子,最大已有十几岁。因此她们的青春时光可能只能在长大成人到嫁人前的短短几年里稍作停留,一旦步入婚姻,无尽的家务琐事,终年的操劳和生养,足以让她们的青春早早退场。
因此,“30岁=老”这一观念,可能沿袭于以上的生活方式,而观念和文化的进步永远滞后于现实的变化。如今不论是社会形态还是生活方式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的丰富也让女人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状态上更加年轻化,30岁不再能作为划分“年轻”和“年老”的界限。
事实上,如今社会的各种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互联网打通了一切的壁垒,让所有的个体都彼此联通起来,在看似激烈的观念交锋和文化碰撞背后,实则是越来越包容的意识形态。一件事情不再可以用简单的一种概念来定义,成功和失败不再以财富来简单划分,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成为“斜杠青年”,“贴标签”成了一个贬义词,甚至连性别都可以模糊和暧昧不清。
30岁也绝不是一个分水岭,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时刻,与其他时刻毫无不同。如若你非要让它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可能它代表着比20多岁拥有更多的人生经历,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加成熟,幼稚渐渐退去,以更成熟的心态来面对一切。
但这也绝不是30岁独有的,这只是我们在生活的历练中自然获得的,你可能20岁就达到这样的状态,也可能40岁了依然保持天真。没有什么对或不对,生命给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一样的,时间在不徐不疾的按照它固有的速度流逝,宇宙也在进行它持续不断的膨胀,寒来暑往,昼夜更替,客观而残酷,公平而冷静。
如果你想一想最初发明时间的概念是用来做什么的,我想绝不是丈量生命的长度,时间最朴实的作用就是标记耕种与收获的时节。古人通过观看天气、来判定何时从事哪种劳作,等到慢慢摸索出其中的规律,形成了日历。但现在,时间的概念却被本末倒置,用日历和钟表来严格管理人们的活动,强调效率和时间管理,仿佛人生就是一串串行事历和待办事项。
不必非要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刻度。如果我此刻将30岁这一计时标记拿走,我就无所谓年岁大小,我只是在某一刻来到这个世界,并且持续不断的生活了一段时间。我早已忘了年岁,也不必从头数起。你要问我行至何处,余生几何,我只能说,自来时起,到末时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