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1000天视频演讲+写作挑战的第442天,继续分享沟通这门艺术。
吃晚饭的时候老公和我说:我把那部电视剧看完了,你知道我怎么看完的吗?
我接过话茬:嗯?怎么看完的?
他“得意”的说:我直接从30集跳到40集。“那故事情节你接的上吗?”我很好奇。
“接的上,这个剧就像斗破苍穹,升级打怪到了一个阶段,又类似得重复,好无聊,所以我直接看大结局了。”老公这样解释。
想到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信息,“小芬,你感觉我最近有哪里不一样吗?”我莫名其妙,问她怎么回事,她和我说了自己的苦恼。
原来她最近总觉得和那些女同事聊天很没劲,每天除了谁谁去哪里买了件衣服,又漂亮又便宜,要么就是八卦新闻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让她觉得和这些朋友交往,越来越无趣,简直在浪费时间。
所以最近同事在聊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有意识的躲开,但是有同事主动找她聊这些话题的时候,她觉得厌烦。
与此同时她越来越喜欢和她以前觉得粗鲁,不懂女人心的男同事聊天,和他们聊天,发现总能听到自己不曾想过的想法,让她觉得自己有收获。
有时他们中也会说一些无聊的事,偶尔还可能会有些荤段子,但是她觉得无伤大雅,和他们聊天,她觉得自己内心更清澈、平静。
所以她最近有点苦恼,觉得自己是不是想法错了?怀疑自己心理有问题。
其实不止是她,很多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只是程度不同。我在2016年工作了2年半的时候,也有类似经历。
这不是想法问题,或者心理问题,这是我们人与人交往,成长阶段会遇到的正常现象。
俗话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和不同的聊不同的话题,家长里短,生活中的趣闻趣事,八卦新闻、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对未来对人生的想法,我们的理想生活……
我们可以沟通的话题很多,但如果你有留心,会发现不同的人聊不同的话题,会有不同的效果。
这个朋友遇到的,是曾经聊的话题不喜欢甚至讨厌,就像她说的“很空洞,没有意义。”
一般来说,总喜欢聊家长里短,老公孩子事情的人,是一个以家庭为重的人,和这部分人沟通,我们得到的仅限于对家庭关系的了解。
喜欢八卦新闻,说长道短的人,必然也是一个是非较多的人,会发现和这样的人聊天更多的是在评论别人,甚至在背后议论别人。
如果和一个人聊的是人生观,事业想法,你总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启迪。那么这种人定是很有想法的人。
和人聊天,一定是让对方对我们的聊天内容发生兴趣。家长里短的琐事虽然很多时候引起一个人的共鸣,但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兴趣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
如果一直沉浸在这种话题,只会让对方觉得你目光短浅,是没有长期交往价值的人。
就像开始我老公说的那部电视剧,如果一直类似情节,只会让人忍不住弃剧。
沟通也是一样,如果与人交流,且想长期交往,既要引起别人兴趣,还要注意长期兴趣的维持。聊天的时候聊些深入的,长远的,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有深度、值得长期交往下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