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到过一则关于陶行知先生教育学生的事情——四颗糖的故事。对于一个打人犯错的学生,没有半句严厉苛责的话语,反而全用了赞扬欣赏的态度,并奖励给学生4颗糖,彻底让学生自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留下了感动与悔过的泪水。这是一个温情而又充满智慧的故事,发人深思。
当下的时代,教育已是一个人人乐此不疲的话题,人人都关注教育,思考教育,人人都想求得好的教育。有人认为,进名校是好的教育,有人认为有名师引导是好的教育,有人认为家庭里父母的倾囊付出是好的教育,观念各有不同,但归根都是期望将子女塑造成一个有学识,有能力,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甚至独当一面的人。但如此“用心”的教育,却换来了叛逆不羁的少年,与父母渐行渐远的青年。如果我们都只是纯粹的希望孩子一生过得幸福快乐,那教育里还会有那么多的苛责和训斥吗?如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只有平等的爱与尊重,宽容与理解,那还能有那么多“左耳进右耳出”的顽石吗?
我能为孩子选择学校,但我却不能选择老师。但是在广袤的星空里,能被那颗闪亮的星星照亮着温暖着,这是何等的有幸!
爱就是教育,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在开学的首次家长会上,我们家长和老师们彼此都是陌生的,依稀记得在牟老师的讲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教室里的每一位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全世界!” 虽然这是我们的初识,但看着那张真诚的面孔,我对她心生好感。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她。每天放学,12班的队伍总是最后一个走出校门来到放学点,这让我有机会在等待的同时有幸看到一年级各班的放学队列。每次12班从校门出来后,总有着和别班不一样的地方——走在最前面的牟老师每次都会转过身去,面对着队列倒着走,温柔的提醒后面的同学跟上。好细致好温柔的老师!这是我第二次认识她。我的儿子在班里不是一位表现优良的学生,他课上课下很多行为让老师们操心费神,特别是语文课上。虽然经常被牟老师点名批评,但他却和班里其他44名孩子一样特别喜爱牟老师,我想老师必定在她的教育方式里倾注了她的爱与理解,不然我准会听见孩子背地里的埋怨。这是我第三次认识她。随着相处时日的增长,她的付出更加笃定了我对她的看法。当我第一次听到她朗读亲自写给全班孩子的诗歌时,我的眼眶真的泛起一阵潮热,除了感动更有敬佩。这犹如父母任劳任怨为最爱的子女预留了一笔价值不菲的家产,这或许能在他今后人生失意时,重新打开他认识光明美好的心门。
以行促行 以爱育爱
吴老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和我沟通时说话的语速很快,我觉得这是数理学科优秀的人的特质,我特崇拜。吴老师常常带着甜甜的,有时甚至有一丝腼腆的笑容。日常对吴老师的了解,更多是来自孩子们口中的她。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课,我想,除了课堂知识的生动以外,更多是源于他们对这门学科老师的喜爱,爱屋及乌吧。听吴老师讲了她的学习生涯以及被录取进此校任教的经历后,我称赞她是学霸,尽管她自己不认可,但我还是与她本人站在对立的观点。她说她对于工作地域的考虑,也单纯是出于想和父母家人团聚在一起。其实吴老师的重情在平时的细小沟通交流中我早已感知到。如此重情之人,也必然是爱护自己的学生,犹如家人般真正的心疼他们。从我孩子们在家说起她时的表情及那般“我喜欢吴老师”时的语气,我能真切的感受到她在他们心里的地位。由于这次疫情不能正常开学复课,孩子们终抵不过思念,和她进行了简短的对话。听着她话语中带着的笑意,坐在一旁未出声的我心生一种感动。我想,她是切实的在把自己对教育的信念——“以行促行,以爱育爱”,实施在她的教育生涯中。
孩子们在学校里不单只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对话聊天时他们也会告诉我其他学科发生的趣事和收获,言语中也会流露出对老师的喜爱之情。这是孩子的一生所幸!借此向其他各科的老师道一声“谢谢”。一位老师,在教授的本门学科中,无论是因为教学方法还是自我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对此门学科的兴趣,这已是给学生在通往此学科更深幽崎岖的道路上点上了一盏明灯。
这篇文章里没有娇柔造作的臆想,如果说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那么心灵的感受是清晰明确的,孩子稚气的脸蛋与行为展示的是最坦白的。经典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老师马修就是用爱与信任、宽容与理解,解救了改造学校孩子们的心灵,甚至重塑了他们的人生。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人人对好的教育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个人认为,能让一个人感受到无私的爱与责任,从而引领他内心自我的深刻的觉醒与改变,那便是好的、成功的教育。如今的教育已从主要依赖学校教育为主转化为家校共育,缺一不可。最优良的家校共育是家校关系的融洽、紧密、一致,这犹如一块沃土,孕育参天大树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