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没办法定义家庭对我来说是个什么样子的形象,直到长大成人,出走多年,回头看的时候,那好像就是个盒子,规整的六面体,从每一面看都不容易。
家庭就是盒子,在这个盒子里,大家的行为习惯,情感趋向都被有意无意的同化,当然,在这个盒子里,被包容的界限也最大,家人身份的互相慰藉,会让这个闭塞的盒子温度升高,有人觉得是温暖,有人觉得是炙烤。
不过盒子也有盒子的区别,有的是木头盒子,花草会从木头上长出来,能看到的就是美好,呼吸到的也是香甜;有的是玻璃盒子,你从小就可以从这个盒子看到外面,即使出走,也会在外面看到里边,无所谓边界,非要说有个边界,可能盒子里边更是你的舒适区;有的是铁盒子,所能触及到的地方皆是冰冷,黑漆漆的没有光,在里面看不到外面,在外面也看不到里面。
原生家庭这个词我早就听过,但是没有仔细的研究过,我一直以为这个词是指代那种童年不幸运,氛围不好的家庭,后来我特意查阅了下资料,发现,原来离我这么近。
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通俗的来讲就是如图所示:
所以,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原生家庭,特别是成年之后,未结婚之前,会对这个概念认识更加清晰,定位更加准确。甚至,不仅会对家庭有所定义,连带自己都有了一个标签“东亚小孩儿”,这么阐述下来,好像是不幸的,不仅是我们本身,好像家庭也不幸。
昨天我刷到一个视频,一共3分20秒,内容是一段家庭谈话,母亲咄咄逼人的语气,在质问刚毕业一年的儿子,这一年攒下多少钱?什么时候找对象?若是单单讲述这些大部分家庭都会谈论的问题,倒也还好,主要是言辞之间尽是嫌弃,尽是职责,“人家谁谁谁刚毕业一年都准备买房买车,你呢?啊?”“你瞅你那个样子,那个笨蛋样子”……这些言语让我生理上就不舒服,视频中的儿子带着哭腔控诉自己的父母,父母确实满脸嫌弃,好像坐在他们面前的不是亲生儿子,是个欠债不还的仇人。
视频我只看了一遍,我的情绪波动很大,那个口音就是我的家乡口音,代入感一下子就加倍了,让我想起我的父母,其实说实话我的家庭氛围还好,没有受到过太多类似的场景冲击,不过脑子里边也会闪现出几个父母争吵的画面和父亲阴沉的脸,骨子里边的“东亚小孩儿”封印,又松动了。
我对家庭这个盒子的形态一直没有察觉,一直到这里下了一场雪,我才意识到问题是存在的,不可避免的,我原以为稀松平常的指责,争吵,一个个封堵上了这个盒子的窗子,直到他变的密不透风,让人喘不过气,才猛的惊醒,原来已经逃不出去了。
一场厚重的雪,让你在里边走的越来越难受,每一步都被大雪淹没小腿,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没有知觉了。
我做不到感同身受能完全体会到这类家庭的无奈和潮湿,我只希望身处这个盒子的子,有勇气去破壁,在盒子上砸出一个洞口,哪怕出不去,也要呼吸新鲜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