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谷超豪(1926-2012)的名字如同一道跨越理性与热忱的桥梁。他是微分几何的探索者、偏微分方程的开拓者、数学物理的先驱,也是地下党员、教育家与诗人。这位以“金三角”研究领域闻名的科学家,一生践行“做革命者与科学家”的双重理想,用数学书写家国情怀,用诗意诠释理性之美。
少年志气:从“压扁四边形”到革命启蒙
1926年生于浙江温州的谷超豪,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初中时,老师提问:“边长为1的四边形面积是否为1?”他敏锐答道:“若压扁成直线,面积便趋近于零。”这一反常规的几何直觉,令老师惊叹不已。然而,战火中的童年让他早早觉醒家国意识。1938年日军轰炸温州,少年谷超豪目睹家园被毁,在逃难途中铭记孙中山“立志做大事”的教诲,立下双重志向:以科学救国,以革命救民。
14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白天钻研数学,夜晚投身地下工作,组织学生运动,甚至参与策反国民党雷达研究所。他曾坦言:“搞革命时不想数学,研究数学时不想革命,但两者皆为救国大事。”
学术转折:从微分几何到国家需要的“归零”
1948年,谷超豪师从苏步青,成为微分几何学派的中坚力量。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大学留学期间,他以一篇《无限连续变换拟群》论文震动学界,被赞为“继嘉当之后最重要的突破”,破格获博士学位。然而,面对新中国对计算数学、偏微分方程等薄弱领域的迫切需求,他毅然放弃微分几何的“舒适区”,转向超音速飞行器相关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研究。
这一抉择背后是赤子之心:“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带领团队攻克超音速绕流难题,成果领先国际十余年。1973年,美国数学家代表团访华时惊叹:“我们刚解决的难题,谷超豪早在1960年代已完成!”
跨界巅峰:与杨振宁共探“规范场”
1974年,杨振宁访问复旦大学,提出合作研究规范场理论。谷超豪与妻子胡和生(同为院士)率团队迎战,仅用一天便破解“洛伦兹规范存在性”难题。杨振宁盛赞其成果“如登高山俯瞰全局”。更令人称奇的是,物理学顶刊《物理报告》破例为他们的论文附上中文摘要,成为中国学者在此刊的首个专辑。
谷超豪将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比作“金三角”,在交叉领域不断开荒。75岁高龄时,他仍一年发表3篇论文;85岁仍沉迷“现代宇宙论”,笑言:“数学研究像登山,峰回路转,永无终点。”
师者风骨:病房黑板与“三不原则”
作为教育家,谷超豪培养了李大潜、洪家兴等9位院士。他坚持“三不原则”:不压制学生思想、不限制研究方向、不挡学生前程。2007年,81岁的他因骨折住院,却将病房改造为“临时教室”,挂着黑板听取博士生答辩,护士多次催促休息仍坚持指导。
他严守学术伦理,学生论文即便由其亲自选题、指导,也绝不署名。洪家兴院士回忆:“我的博士论文从框架到细节皆先生所授,但他坚持‘隐身’。”晚年他仍忧心青年学者浮躁,致信国家建言建设“南方数学中心”,为后人铺路。
诗意人生:数学与文学的“无限循环”
谷超豪的浪漫不仅限于公式。他爱诗词,曾以“人言数无味,我道味无穷”抒怀,将1/3的无限循环小数比作“数学的诗意”。晚年在病榻上,听闻上海数学中心获批筹建,失语已久的他激动得“嗬嗬”连声,以目光传递期许。
2012年,这位“数学战略家”离世,留下一颗以他命名的小行星(171448谷超豪星)永恒闪耀。正如他诗中所言:“数苑从来思不停,穿云驰车亦有成。”从革命烽火到科学巅峰,谷超豪以一生诠释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以理性探索真理,以热血报效家国,在纯粹与使命交织的“金三角”中,铸就永恒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