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呀,凡事只看到了表面。修筑城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大明那些天下雄城,哪座不是每年征伐数十万民夫,年年修葺才能最终成型。高丽国小,他养得起数十万的民夫吗?”
——智者,不实行搬来主义,不搞教条,善于借鉴,找不同。
“再者,高丽国小,面对外敌以防御为主,不像中华城池,既要防御外敌,又要作为屯兵堡垒,以待出击。而且,高丽面对只外地,哪像咱们中华,动辄来犯之军数十万。”
——知彼知已,方能百战百胜,作为皇孙,考虑的不光是战争,还有战争之后的管理策略,这就是皇权与统帅的区别吧。
中华浩荡五千年,每隔几百年就会有一场连绵数十年的战火,中华的城池要随着战争形态的转变,武器的进化而不停改善加强。而高丽数百年都不曾有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而他们也更没经历过几十万人的攻防战,所以他们用作防御的城池,还是几百年前的样子。
——皇孙在争取领兵亲征时,已经做足了功课,不打无准备之仗。
平壤不但没有护城河,就连城墙也不过是两丈多高。唯一让人感到有些麻烦的,是平壤城墙上,暗藏许多密密麻麻的暗堡。
李景隆在马上微微欠身,“殿下明鉴万里,博通古今,臣这点草包学问,在殿下面前露馅了!”
朱允熥微微一笑,用马鞭一指平壤城,“给你个好活,叫城去!”
“喏!”李景隆大声答应,随后马蹄如雷,带着一对骑兵,呼啸而去。
——本书上的李景隆,口若悬河、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又能文能武,深得皇孙的喜爱。
看看历史上李景隆,从幼时开始精通典故,明太祖极为看重他。在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继承父亲爵位,袭爵曹国公。此后明太祖又让李景隆掌管左军都督府,并担任太子太傅。建文帝即位后,李景隆又因为是皇帝心腹而颇受重用。建文帝初年(1399年),李景隆曾协助建文帝削周藩。之后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李景隆被建文帝任命为大将军前往镇压,但镇压失败,被夺职召回。在燕军逼近南京城下时,李景隆与谷王朱穗打开城门迎降。燕王朱棣称帝后,对李景隆极为看重。永乐二年(1404年),李景隆受到了朝中臣子的接连弹劾,弹劾他有谋反之心。于是皇帝下令夺去李景隆的爵号,没收其财产。李景隆曾绝食十天却没有死,死于永乐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