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MENG
要不是朋友推荐,并不知道在田子坊画家楼五楼,有一个小小的摄影画廊,也不会知道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非常棒的摄影展。摄影展的主题是“So Long,China”,作者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是一名法国自由摄影师。
展出的照片是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几次来中国所拍摄的影像,既有普通街景,也有社会生活,还有不为人知的电影拍摄片场。拍摄者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一张张普通或不普通的脸,在人脸上记录下一个时代的印记、同时记录下一代人的事件和历史。
“So Long, China”有再见中国的意思,也有好久不见的意味。也许对我们和对摄影师,这都是再次的相见,照片是黑白的,很容易将我们带回三十多年前的中国,当时正在发生着的许许多多变革,当时正在经历变革的许许多多人生。照片有八十年代婚礼的喜庆场景,也有14年前移民法国的中国女人,有茶馆里打着牌悠然忘我的老乡,也有在狭小的舞厅笨拙地跳着交谊舞的青年男女……
很多人是冲着一张张国荣在《风月》片场中间休息时抽烟的照片来的。这张照片中的哥哥略显疲惫,忧伤的神情挥之不去。摄影师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并不知道张国荣的名声,他也许只是看到一张充满魅力的脸,于是本能地按下了快门。事后,他将这张照片遗忘了。是策展人尚陆先生在网上查找到这张照片,为了此次展览特地找他确认再三,才重新从记忆深处将这张照片挖掘出来——对于一个摄影师,拍过的每一张脸庞都是难忘的吧。
另一张片场照片则是陈凯歌对着摄影师杜可风讲解如何拍摄的画面。摄影师只是一个背影,而焦距却对准导演的正脸和一旁已然入戏的张国荣、巩俐。这张照片的魅力便在于那种戏里戏外难分难舍的张力,说戏的人还在比手画脚,演戏的人却已经开始了戏中人生。尚陆先生告诉我,张国荣最自豪的就是在片场一条过,任何的一幕他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到演的时候,从action到cut,简单爽利,没有余赘。这便是哥哥的魅力。说到这里,尚陆先生停下来感叹,为什么张国荣会自杀?
戏如人生。再没有人能读懂哥哥眼中的忧郁,太多太多的疑团成为一个谜。如今凝视这张老照片,仿佛画中人并未走远,仿佛袅袅香烟散开、弥漫在我们心中。影像的魅力来自于“看”本身,却又不止于看,更在于看的方式、看的眼神。那一个瞬间的决定,是摄影师再次创作的过程。
尚陆先生是画廊主人,也是摄影展策展人,他是法国人,生于越南的华侨。在法国读书时酷爱电影和摄影艺术,他回忆三十年前在学校的电影院里等待新鲜出炉的戛纳影展新片时那种激动快乐的心情,他回忆自己曾经报考电影学院却被复杂的文法和作文考试打败时的一丝遗憾,他身上有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最纯真的性格,并不是一个外向的人,可是提起心爱的事物便会滔滔不绝。
在上海,他做过大大小小的摄影展,也受邀参加过好多沙龙,发表过许多精彩评论,但是他的工作室(画廊)仍然是小小的,藏身于楼梯上方,狭窄的走廊边。展览不设门票,他说:就这样都没人来啦,还怎么卖票呢?
可是这些照片真的好啊!
没有人懂,他说。
如果没有人说出照片背后的故事,人们是否能感受,是否能理解?一张好照片本身就有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语言,只要去看……我们会慢慢变得敏感,那穿越时间而来的光,会向我们徐徐述说一段往事。就像那张梁家辉给刘晓庆演皮影戏的照片,两人都是虚化的侧颜,却比正对着镜头的演员表情更生动,更幽默,这是电影《垂帘听政》拍摄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中国现在没有这样的演员,也没有这样的电影了。”尚陆先生感慨万千,所以这样的照片,也已经是绝版了。
我突然想起早上出门时,带了一卷刚拍完的胶卷,我拿出来给尚陆先生看,他说:这是黑白的,一看果然。我自己已经忘记了,因为是两年前开始拍,最近才拍完的一卷。这似乎也是一种莫名的缘分,胶片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因为对胶片的热爱,我们还在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还会为偶遇一张老照片,揭晓一卷新胶片而激动不已。再见时光,或许这便是影像的意义所在。
附上摄影展信息,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
So Long,China帕特里克·扎克曼
比极影像:上海泰康路田子坊210弄5号519
* 帕特里克·扎克曼,1955年出生在法国。1977年开始成为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曾作为自由摄影师,为众多国际知名通讯社拍摄新闻图片。1985年加入玛格南,并在1990年成为玛格南的全职摄影师。1996~1997年任玛格南副社长。喜爱用黑白照片进行电影方式的引己体创作,他的著名作品涉及黑手党、法国犹太人、曼谷卖淫和艾滋病等报道。他的作品曾获得法国外交部嘉奖、法国尼普士摄影奖(198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