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因为疫情的缘故,大家应该都很多天没有出门了吧,
听说有的小伙伴已经开始在家办公,在家上学了。
如果待在家里觉得无聊的话,学哥这两天看了几本关于瘟疫的文学作品,不如跟着学哥一起来了解一下?
其实在14~18世纪期间,世界各地都曾经发生过很严重的瘟疫。
那么,在医学特别不发达的当年,人们是如何控制瘟疫的呢?隔离这个词又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在面对人性和善良的时候,人们又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呢?
接下来就听学哥跟你慢慢说~
一. 伦敦挥之不去的梦魇——《瘟疫年纪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英国,作为曾经最繁荣的欧洲国家之一,其实一直饱受瘟疫肆虐的折磨。
《瘟疫年纪事》这本书就是讲述1665在伦敦发生的一场大规模瘟疫。
当时,斯图亚特王朝才刚刚复辟不久,国王是被称为“快活国王”的查理二世,顾名思义,查理二世追求享乐主义,所以在瘟疫刚刚到来的时候就早早的逃到牛津去了。
而剩下的伦敦百姓们,在这场持续了整整一年的瘟疫中受尽折磨,有八万人死于这场瘟疫,相当于当时伦敦五分之一的人口。
那时候,人们都对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瘟疫束手无策,不知道从哪里来,不知道传染途径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预防。
直到很多年以后,人们才了解到当年这场瘟疫的致病菌是,“鼠疫杆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黑死病。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的,作者是著名的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但其实叙述故事的人是一个叫做“H.F.”的男人,一个制作马鞍的匠人。
后来有人猜测H.F.其实是笛福的叔叔,Henry Foe.
而笛福记录这一切,是因为他所生活的1770年有传言即将又要面临一次瘟疫,他为了鼓励人们而写下了这本书。
一开始瘟疫来临时,人们猜测是从荷兰传来的,陆陆续续有人死亡,但是教会却一直没有公布死亡人数。
后来随着每天死亡的人数越来越,于是人们开始恐慌,每个死去的人身上都会长满黑青色的斑点,似乎这个斑点就宣判了死亡。
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伦敦,去牛津,去贝特福德郡,但是在当时没有市长所授予的“旅行证”,人们是不可以随意乱走动的,于是市长厅门口总是挤满了人。
H.F.本来也是可以离开的,但是因为临行前他买不到马,又得了一场重感冒,他认为这时上帝的旨意让他留在伦敦。
随后,瘟疫大爆发,伦敦市政厅下达了一系列抑制瘟疫的措施:
1. 伦敦所有娱乐行业,歌剧,舞会,饭店全部停止营业。
2. 每个教会分区管理自己的地界,安全员要巡逻与排查寻找已经得了瘟疫的人们,将他们的屋子锁住,做上标记,所有和瘟疫患者接触过的人也不得出门。
3. 被锁住屋子的人会有专门的人看守,白天晚上各轮一次班,为这家人提供食物或必需品。
4. 每个教区将会委派一名医生给百姓上门诊治,每位医生可以得到每天12便士的补贴。
......
其实这些做法非常的科学以及合理,可以说,和我们现在抑制瘟疫传播的手法差不多。
但是H.F.发现,很多人因为被关在屋子里,一家人里只要有一个生病,就会传染全家。
所以很多被关在屋子里的人开始想尽办法丢下这个生病的人逃跑,但是逃跑的人也并不清楚自己有没有感染上病毒,于是这就导致瘟疫近一步的扩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