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本书是林语堂仿着《红楼梦》写的,觉得颇有几分道理。可能是因为我读书少吧,接触过的古典小说少,所以一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就觉得和《红楼梦》所展现的,是同一种氛围,那种清末民初的氛围。开篇,写的就是那一大家子人逃难北平的情形,一大家子人,极富教养的小姐们不说,连丫鬟们都各个清新脱俗,没有一点丫鬟的下贱感。体仁更是如同贾府的宝玉那般,生在女人堆里,在女人的呵护中被惯养。
在附录《关于<瞬息京华>——给郁达夫的信》中,林语堂写道:“……大约以红楼人物拟之,木兰似湘云(而加入陈芸之雅素),莫愁似宝钗,红玉似黛玉,桂姐似凤姐而无凤姐之贪辣,迪人似薛蟠,珊瑚似李纨,宝芬似宝琴,雪蕊似鸳鸯,紫薇似紫鹃,暗香似香菱,喜儿似傻大姐,李姨妈似赵姨娘,阿非则远胜宝玉。……”
但是除却木兰不说,却有一个人设极为超脱,那就是姚思安。不同于贾政在《红楼梦》中的配角地位,姚思安必然是本书的重要角色。不知为何,我总有一种感觉,即,虽说本书所有的视角都是从木兰这儿来,可是姚思安才是所有故事的主导者,姚思安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可能是因为在看书之前看了林女士为父亲的书做的序,其中提到,她认为此书最出彩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对于女性的描写,也不是其他的方面,而是其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那种对道家思想的体悟,道家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曾看到过一个说法,说是姚思安的生活哲学就是林先生所推崇和羡慕的,姚思安就是林先生想要成为的人,随意洒脱的同时又有务实的精神,生意道学两不误。木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到姚老先生。最终,木兰看到在最广大的灾难面前,人不论富贵贫贱都一律平等,她终于解脱了自我,而这时候,她也想到了她那已经去世的父亲。看似整个姚家都是姚太太在掌管,然而孩子们的教育,确实姚先生的影响更大一些(当然体仁是个意外)。
这两本书,最大的不同在于理念的不同。《红楼梦》所重之文学性,里面所含各种古典内涵之丰富,必是《京华烟云》所无法比拟。《京华烟云》最初成书为外文,受众为外国人,成书目的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单观此目的,就可以明白,《京华烟云》和《红楼梦》的天差地别。
或许《京华烟云》只是借鉴了《红楼梦》的大概故事框架和人设而已。但这简单的借鉴,也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氛围感。
和大多数人不同,我并不那么一股脑儿喜欢木兰。木兰也好,姚先生也罢,有着略微激进的思想,同时用自己的生活体悟着道家哲学。我等俗人,还无法体悟他们所体悟到的哲学。也罢,毕竟冰雪聪明如木兰,也花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才明白这生活哲学。但我最不喜爱的,却是他们进步激进的思想。
作为一个生在21世纪的现代人,我对于现代的东西,进步、民主,西方的文化,竟本能地有一些排斥。说来可笑,从小我接触的西方文化就比中国古典文化要多(至今仍然感谢母亲在猛抓我的英语和钢琴的时候,没有让我放弃书法),按理来说应该更偏向于西方文化,但是却发现越是如此,自己对于西方文化越是讨厌和逃避。澄清一下,我讨厌的不是西方的古典文化,而是西方的现代文化,工业革命之后,整个社会开始加快节奏的浮躁文化。我从骨子里,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对于这种现代的快节奏文化,实属无法接受。我明白,在当时那个特殊的时期,人们需要激进,需要进步,也需要西方文化,但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拒绝站在那个时代看他们的思想,因为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他们当时的思想在现在这个时代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我任凭自己以现在人的目光去看待他们当时的思想(这是一种不专业的做法),而将他们的思想用于现代。而在现代,我们需要的是老祖宗的旧思想,少一点激进,也少一点浮躁和快节奏。
我曾戏言,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愿意投胎于100年前的民国时代,做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姐,读一些旧式经典,作诗吟词,做很精致的妆容,绣很惊艳的绣品,把生活过得精致而高雅。在古代做一个富人和在现代做一个富人之间,我愿意选择古代。没错,前提是富人。钱乃身外之物,但钱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若是没有钱,木兰的生活会失去很多的乐趣。钱可以用于养性,但却重在你如何使用。若想素云那番,就只能是成于钱财,也终毁于钱财(幸而其最终受姚先生的感化,在抗日战争中做了一个中国人该做的事儿)。若像立夫那般,则多亏没有钱财,才成就了他的超凡脱俗和愤世嫉俗。但不得不说,也幸亏之后与莫愁的结合,才使得他拥有机会去日本留学,进而深造。纵然立夫,也受了钱财的恩惠,取得了之后的成就。立夫没有养成那种温润的性格(或许他也不想要这样的性格),但荪亚有,荪亚的温润,不能说是钱养出来的,却与钱有关。钱养了他们的性,他们反过来,让充满铜臭味的钱币变得雅了起来,这就是他们的本事——富得高雅。
前文提到我不喜欢木兰,的确。林先生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有些过分了。木兰多多少少有一些玛丽苏的感觉。林先生说木兰似湘云,竟让我有些哑然失笑。与其说木兰像《红楼梦》中的某一角色,倒不如说木兰是《红楼梦》中所有角色优点的集合。她有黛玉的冲动和才情,有宝钗的处世之道,有湘云的开朗豪爽。但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之人,让我觉得太不真实。她更像是林先生理想中的女性,林先生只是把他理想中的圣母搬了出来,但这样做,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讲,我认为并不合理。
这里面的女性,我最爱的还是曼娘。曼娘的古典美,最是吸引人。她美,美得如同是古画中走出来的仕女,让人离不开眼。对于曼娘的描写,有两处,最让我受感动。一处是平亚离世时对曼娘这一生的预见:曼娘的少女时代就像寒冬腊月盛放的梅花,生在苍劲曲折的枝头上,在冬末春初的寒冷中开放,无绿叶为陪衬,无其他鲜花为伴侣,命中注定幽峭隐退,孤芳自赏;在桃李及其他春化初开之时,她在苍老挺硬的枝丫上已度过了梦幻的韶华。
看到这一段文字之前,我还不知道曼娘之后的生活会如何,只知道她刚嫁进门,就成了寡妇。看完这一段,对其心痛不已。这可能是一个中国古代女人的悲哀,但却也是中国古代女人美的地方,那种不为人道的坚韧,默默扛下一切苦难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不同于现代很多女性一遇到什么事情就叫苦连天的做作。即使生活苦难,却还是从容地活下去,一颦一笑从不忘记,生活的点点滴滴,细致到一道小汤该放入什么佐料,都不会因为生活的苦难而忘记。生活艰难得一逼,但我依然从容而坚定。曼娘没有读过书,她的智慧,都是来源于生活,而曼娘,就是这样一个敏感而从容的女子。
第二处,是曼娘离世时的描写:阿-把视线一转,鼓起勇气,迈步向前,首先把母亲的裤子提起紧好,再把母亲放下来。现在一摸到母亲还温暖的身体,他才能哭出来,好像才又回到人间。他看见母亲的脸,人虽已死,脸还是平静而美丽,他接触到母亲柔软下垂的胳膊,就是从婴儿时抚摩他,抱着他,把他拉扯大的胳膊。从他灵魂的深处,泪如涌泉奔流出来,那无法抑制的眼泪。
我真不懂,凭什么曼娘每一次出场,都让我莫名的心疼。但这种心疼,和红玉之死时的心疼却又不同。曼娘就算在离世之时,她也带着一贯的平静,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就算离世了,也给人安稳感,让人在她的尸体边上也能安下心来,这是怎样的内心强大才能换来的。而红玉的死,却充满了冲动的味道。红玉就是黛玉的化身,那股子倔强劲儿简直和黛玉如出一辙。但是这样的死显然是年轻人才做得出来的,年轻人被爱情冲得失去了自我,我并不十分欣赏。而曼娘,才是真正把这一生活满了的女人。
说句自私的话,我竟希望曼娘可以早一些离世,因为她太美,在这动荡不安的年代,她迟早有一天会受伤害。可是她去世的方式,却让我心疼,让我无法接受。纯洁无暇如曼娘,怎么可以以这样一种被侮辱的方式离世呢?所幸她面容平静而美丽,没有太多的痛苦显露。
或许,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受众不是国人而是西方人吧,虽然有《红楼梦》的影子,却没有《红楼梦》的神韵。所以放在中国古典小说里,仍然只能算为一部普通的小说。但是放在为数不多的介绍中方文化的西方小说圈子里,可以算是一部上乘之作了。因此,读此书时切不可误入歧途,而认为其名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