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最大的谜,也是人生最大的挑战,要面对的课题。
每一个来到人间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不管他以怎样的方式活着,活了怎样的一生,都会经历各种艰难与考验。即使有再爱他的人支持着他,或有好的支持系统与环境支持着他,他都会经历自己独特的心理历练与考验。
生命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艰难不断,苦难重重。对生命有了深刻的感触之后,人会开始思索生命、活着、生死关系等问题。做一些探索,从中找到生命的智慧与规律,来指导自己的人生,或借鉴他人的人生。
《生命学十四讲》的作者,通过多年临终关怀工作的实践,结合多年心理、灵性、医学、社工、宗教、哲学等的探索,开创了生命学这一生命哲学流派。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生命学观点却认为:不知死,焉知生?
其意为:知道了死,也就知道了生死关系,也就知道了生。生命学的起点是临终,是死亡,但目的与落脚点,却是为了生,为了活得更明白,更晓畅,更喜悦安然有力量。
生命学的基本观点:生寄死归。生时好像长在花盆里;死后则回归大地,回归整体。
在花盆里的一生,如暂寄般的一生,是在人间社会的过程。而死归,则是回归整体,是合一的过程。
生死并非对立,而是相续,是一体。生命的永恒,并非永远不死,而是活在生死的相续中。这种相续,才叫永恒。生命与死亡,是一种动态的永恒。
而这相续的两端,共同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空间或载体中。这只是一种近似比喻。死之后的状态更接近那种永恒、空的载体。
生的阶段,人发展出了心智机制。即:基于生理、头脑、心理、社会、文明等一系列因素,而在人世间存活需要的一套心智体系。它是后天的。在心智机制里,人会有各种欲望,追求各种东西,有各种观念、好坏评判、各种痛苦与情绪等。
而生的本质与真相,以及死亡后的合一状态,是一种宇宙机制。宇宙机制是先天的,永恒的,是没有观念的。它只是一种存在或存在状态,英文用“being”表示。
所谓修行,就是透过或穿越心智机制,了悟到宇宙机制;然后,虽按一定的心智机制做事、活着,却不被它完全控制,而以宇宙机制为最终的基准与归依。
在人世间的心智机制里,一切由“缘起”产生生灭变化。一切有原因、因果、对错、好坏或逻辑。人往往基于这些而行事或追求。如对财富、名声、情爱、成功等的追求。
而在心智的最本质,心智下潜藏的宇宙机制,死亡后的一体合一,在这种永恒相续的宇宙机制中,已超越了人世间心智机制的一切现象、规律与逻辑。在宇宙机制里,没有缘起,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没有观念、没有痛苦、也没有喜悦,没有生死。一切只是存在。
人所追求的一切,人在世间在乎、努力维持的一切,如富足、爱、健康或长寿等,一切只不过是一个镜像,一场游戏。
但如果不了悟生死实相,人就容易深迷其中,把游戏当真,认真到死。比如对一些事物的追求和占有,如成功、财富、永远活着等。
了悟了宇宙机制,那个最本质的东西,它叫存在、存有、being,就是一种存在或存在者状态,人就获得了自由。
佛家常用浪花和大海的关系,来比喻生死关系,或生命与永恒的关系。所有生命,就像大海上瞬间形成的浪花,它依众多因素形成各种形状的浪花,但旋即又回归到了大海这一本体之中。即生即灭、即灭即生、生灭无已。
即使了悟了宇宙机制,人也不会完全抛却心智机制。因为这是人世间的必须,是人活着时需要的。就像人要活着,就必须要谋生;要工作,才能有饭吃。而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心智机制,才能完成。追求有意思的兴趣爱好、想要成功、为他人奉献、追求爱情婚姻等,都需要有相应的心智机制,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才能完成。
人要认真地做这些事,但又要用一种不那么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它们。这叫“认真的不认真、不认真的认真”。
就像我们在世间的所有一切、每件事,都是在玩游戏。我们认真地玩游戏,同时又知道它只是一场游戏。结果也只是游戏的一部分。我们对结果、成败的反应,痛苦或喜悦也只是游戏的一部分。游戏时要认真、投入,但时刻却又觉知到,这只是一个游戏。
投入的那个我们,是心智机制在做事;而觉知到是游戏的那个我们,是宇宙机制。前者也可以叫心,后者是灵。两者结合,生命会更加豁达、清晰、从容地精进、享受过程,并淡然接纳任何结果,来不拒,去不留。
了悟到这些,就可以达到“生不艰难,死不可畏”。
佛家把这种境界叫:重返初心,游戏三昧。
生命的了悟,不是抓取外在东西来让生命获得永恒与安全感。因为我们所抓取的那些东西,比如财富、爱人、长寿等,也只是一朵转瞬即逝的浪花。
我们所要了悟的,是生之中那永恒的内在机制和规律,是死亡中那永恒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也就是宇宙机制。那才是生命的本质、本性、本心或初心。重返这个初心,才是生命真正的立足点。
人在世间得到的一切,到最后都只是空幻的。人世间追求到的一切,在死亡时都会逐渐丧失。心智世界的立足点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小,最后消失殆尽,连生命这一主体都要失去。
而人必将看到,死亡并不是带走我们一切的敌人与魔鬼。死亡阴森恐怖的黑幕之下,其实暗藏着一个广阔宁静的宇宙世界。在死亡的那一刻,心灵将获得真正的安静、喜悦、饱满与祥和。
如果可以借由痛苦、重大疾病、生死存亡危机,提前探索到心智机制与宇宙机制的关系,就可以在活着时活得更轻松、洒脱、自在一些。心智机制是靠外在输电,而宇宙机制则是自发电,且是永动机。
了悟了生命的游戏真相之后,才会更投入、洒脱、精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生命才会更加绽放。才会更加喜悦地过好生的阶段,面对与走过死的阶段。
不要害怕死,若害怕死,便不能活得好。对死的恐惧,就像戴着镣铐在生。只有了悟生死一体、合一的真相,才能放胆而生、自由而生,活出生命的精彩、喜悦与美丽。
如何达到对生死一如的了悟,从心智机制里抬起头来,烛见宇宙机制那惊鸿耀眼的一瞥。作者提出了练习思路:
其一,短暂拨出时间,从事某些无私领域的工作(例如济贫、义诊、为他人劳动、为他人救苦),透过不求回报的信念,破除互惠性的阳世循环,戮力以赴,产生“自发电”的感觉,如纯净、高贵等新经验的动力。
其二,短暂地从上述的实践中体会“平等、同体、悲心、无关乎社会地位”等灵性经验;
其三,将这短暂经验视为自我的转化器,尝试以“自发电”转动转化器,使自己与灵性空间保持接触,当做日常生活的疗愈之道。
疗愈并不是说有病,而是归返原初,归返真相,归返宇宙机制。
去爱而不要害怕失恋,去努力而不畏惧失败。我们能从失恋或失败中,将自己深刻化,生命将变得稳重成熟。
比较通俗、又有深意的一本书。推荐喜欢探索生命、了脱生死、需要自我疗愈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