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冉的女儿本我“乙木”,喜欢把东西摆放的到处都是。“辛金”的小冉一直习惯性的帮助女儿整理房间。
女儿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反对妈妈整理自己的物品:“我不在公共空间乱放东西,但是我的房间也不要再帮我打扫了。”
某个周末,小冉在家打扫卫生,看女儿的房间实在是太乱,便建议和女儿一起收拾下。
“您不用管我的房间,东西散乱着摆放,我找起来反而方便。”女儿回应。
可是小冉认为房间太乱影响感受和心情,便多说了两句。女儿有些不悦:“又不折腾别的地方,我自己的房间自己做主,我认为不需要收拾。”
小冉停顿片刻,有些生气地说:“即使东西展开来放,也应该有一定规律才好找,这乱糟糟的,我看着极其不舒服。建议你有时间整理一下。”
争论过后,女儿依然我行我素,小冉也没有再强迫她去收拾。
面对妈妈的不满和干涉,女儿稍有不悦是正常的,不愿意接纳和改变的态度也是真实的。她没有刻意去迎合妈妈,而是略带强硬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面对女儿房间的杂乱和不听取建议的态度,小冉生气并表达出情绪也是正常的。但她最终选择了一个成年人应有的姿态:接受了建议不被采纳的事实,同时也接纳了女儿喜欢的生活习惯。
表面看来,最终的结果是谁也没有妥协,一切维持了原状,争论毫无意义。但仔细想来,小冉和女儿都充分表达了自己,也尊重了对方的习惯。
她们在关系中处于对抗的当下,没有委屈自己,更没有逼迫对方妥协,而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坦然的接纳对方,这是一个增强“自体感”的奇妙过程, 可以让彼此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真实的放松状态。
增强自体感,是寻找“本我”诉求和存在感的过程。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必然带有对其言行的“克制”,但克的过程要尊重孩子“自体”的感受,适度约束、引导和修正。
毕竟,不同个体之间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
就像小冉母女,辛金的妈妈认为环境要整洁,物品摆放要有规律,毕竟辛金的凝练要在生活细节中得到体现;
而乙木的女儿天然喜欢把周围空间摆满物品,“占地盘”为自己带来深深的满足感,毕竟乙木的占有欲要找到合适的出口才能得到抒解。
从个体的需求看,两人都没有问题,只是相互之间不能完全认同而已。所以我们学会表达自己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接纳差异。